川劇界有句諺語:“世上有,戲上有;有的也有,沒有的也有。”事實上确實如此,曆代社會生活裡有些什麼樣的人,戲曲舞台上就有些什麼樣的人;作為劇本文學描寫和人物造形的藝術誇張,一些并不存在于世的事和物,也會出現在戲曲舞台空間。
川劇舞台上的人物,上自帝王将相,下至販夫走卒;文有學士狀元,武有綠林好漢;富有豪門員外,貧有乞丐餓殍……就連實際生活中并不存在的神仙鬼怪、魚兵蝦将,也都在川劇舞台上神出鬼沒、活靈活現。
幾百年來,一座川劇舞台不僅是一個藝術化的人群社會,還幻化出一片子虛烏有的神話天地。作為中國戲曲藝術重要一支的川劇,就它的表現手段而言,是聲與形的藝術;對觀衆來說,是聽覺藝術和視覺藝術的交融。在這門綜合藝術的大幹世界裡,形形色色的舞台人物首次登場亮相,他們的化妝造形,就成為觀衆視覺感官的第一印象。
在上千的川劇劇目裡,有着成千上萬的舞台人物,必須使這些人物在不同的劇目裡獨具個性,才不緻落入千人一面的窠臼,塑造出生動的人物形象來。因此,川劇界曆來要求演員注重人物的化妝造形,要“裝龍像龍,裝虎像虎”“裝個舅子,像個舅子”。
可以說,舞台人物的化妝藝術,是川劇舞台美術領域裡一項奠基性的藝術。川劇舞台人物的化妝,同其他戲曲劇種一樣,主要是通過面部化妝和服飾穿戴來共同完成的,但它又具有川劇自身的藝術特點。川劇舞台人物大體分為小生、旦角、淨角(花臉)、生角和醜角五個行當,簡稱生、旦、淨、末、醜。
在一般情況下,小生、旦角和生角的面部化妝都是“俊扮”也就是按照演員的本來面目,通過化妝技術給予美化,同全身的服裝、頭飾組成和諧統一的人物造型,顯示出中國式的古典美。川劇的旦角(即劇中的女性),或漁婦、或媒婆,或丫頭、或小姐,或夫人、或皇後,根據她們不同的身份,或梳“小頭”(簡麗的頭飾),或捆“大頭”(富麗的頭飾),或戴鳳冠。這就從視覺上區分出戲曲旦角頭部裝飾的簡與繁、樸素與華麗以及他們微賤或高貴的社會地位。而男角卻主要是以不同的頭帽和服飾穿戴來表示他們各自的身份、地位和年齡,其中還有一種獨具華夏特色的重要表現形式,那就是臉譜藝術。
在衆多的川劇人物形象裡,不僅有天真爛漫的丫頭、妩媚俊秀的小姐、風流儒雅的秀才、大義凜然的志士、八面威風的将軍、斷案無私的青天,也有幽默風趣的艄翁、能言善辯的乞兒、不學無術的纨绔、貪贓枉法的官員……從臉譜藝術的角度審視,更使人感興趣的,可能要算花臉和笑料百出的小醜。
拿花臉來說,在人們熟悉的傳統戲裡,《封神榜》戲裡的雷震子,《三國》戲裡的關羽、張飛、曹操和董卓,《西遊記》戲裡的牛魔王,《水浒》戲裡的李逵、魯智深,《楊家将》故事劇裡的楊五郎、焦贊、孟良、蕭天佐,《包公案》裡的包拯和王朝、馬漢,《施公案》戲裡的窦爾敦等等,都為人們所熟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