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孝惠皇帝司馬衷,字正度,晉武帝司馬炎次子。衷通中,正中不偏之意。正度都是标準的意思。司馬炎希望司馬衷成為一個做事公正,按照套路辦事的人。後世史書都說晉惠帝是個白癡,傻瓜,其實不确。司馬衷四歲被立為太子,二十多歲了沒有表現出任何治國才能,大臣和峤跟司馬炎說:"皇太子有淳古之風,而末世多僞,恐不了陛下家事。"
淳古即淳厚古樸,意即上古三代民風淳厚,沒有爾虞我詐勾心鬥角之事,放在人身上,就是天真老實,不知世事險惡。高适 《留上李右相》詩:風俗登淳古,君臣挹大庭。王昌齡《淇上酬薛據兼寄郭微》:皇情念淳古,時俗何浮薄。理道須任賢,安人在求瘼。杜甫《嶽麓山道林二寺行》詩:潭府邑中甚淳古,太守庭内不喧呼。《元典章·刑部十五·禁例》:風化王道之始,宜令所司表率敦勸,以複淳古。魯迅 《我之節烈觀》:譬如甲男引誘乙女,乙女不允,便是貞節,死了,便是烈;甲男并無惡名,社會可算淳古。
和峤說,司馬衷沒有壞心思,可做守成之君,如果放在太平盛世,就是好皇帝,死了之後谥号難免有個仁字。但是西晉初創,司馬懿父子創業時大開殺戒,積累了無數冤仇,不是一時半會兒能夠消弭殆盡的。此時的晉朝可謂山雨欲來,風煙滿樓。三國亂世,需要的是曹操劉備這樣的奸雄枭雄,或者諸葛亮司馬懿這樣的權臣能臣,而不是孝惠皇帝這樣的懦弱守成之主。其實孝惠皇帝的智商起碼跟漢獻帝、劉後主在一個層級上。漢獻帝之所以能夠壽終正寝,劉後主之所以能夠安樂到死,不是他們多麼有本事,而是他們有曹操諸葛亮這樣的能臣輔佐。如果司馬衷能夠像後主劉禅那樣有諸葛亮這種又忠又能的輔臣包辦一切,也能把江山托付給他。隻可惜沒有。司馬炎聽蜀國降臣講述了諸葛亮的事迹後,悠然神往,感慨道,如果我身邊有諸葛亮就好了。
司馬炎聽了默然。其實對于司馬衷的治國才能,他心中還是有點逼數的。于是讓和峤與荀勖去司馬衷家,問了司馬衷幾個問題,考考他的應對能力。回來之後,荀勖連聲稱贊司馬衷“明識雅度”,意思懂道理,有雅量。唯獨和峤說司馬衷"聖質如初"。就是沒啥長進,還那樣。
司馬衷不堪政事,朝廷上下皆知,司馬炎一看面試不行,隻好筆試,親自出了一張考卷給司馬衷,讓他答寫。司馬衷老婆賈妃找了槍手,把一張卷子寫的文采斐然,多引古義。近臣張泓說,太子文化不高,皇帝心知肚明,你把卷子寫這麼好看,明顯欺君,要死人的知道嗎。于是親自上手,就事論事,用口頭語把問題說的明白易懂,讓司馬衷抄了一遍,交了上去。司馬炎一看,我兒行啊,拎的清,不整文人那套虛頭巴腦玩意兒,正是當皇帝的料。
司馬衷即位,問和峤,你以前說我不是當皇帝的料,現在給我個合理的解釋。(卿昔謂我不了家事,今日定如何?)和峤說,我以前的确跟你爸說過這句話,但是現在證明我錯了。你當皇帝,是國家之福。(臣昔事先帝,曾有斯言;言之不效,國之福也。)也不知道和峤違了多大本心,才說出這麼一句話。
司馬衷當了皇帝,政事不出所料由賈後把持,綱紀大壞,貨賂公行,勢位之家,以貴陵物,忠賢路絕,讒邪得志,外敵入侵,内亂不斷,終于斷送了大好河山,自己也被臣子下毒害死。
最後說一下“何不食肉糜”啥意思。天下荒亂,百姓餓死,帝曰:"何不食肉糜?"後人就此認定司馬衷是個傻子,老百姓連樹皮草根都吃不上,去哪兒喝肉粥去。其實這是一個認識誤區。明朝燕王靖難,把建文帝三歲的兒子軟禁在冷宮中,直到五十多歲才被明英宗放出來。這個孩子出來之後連馬都不認得。司馬衷“生于深宮之中,長于婦人之手”,不識民間疾苦是意料之中的事。大臣們跟他說,老百姓吃不開飯,意思沒糧食吃。他說,沒糧食吃可以吃肉啊,我每天不想吃糧食,就吃肉,可以換着吃嘛。這都是認知限制了他的判斷力。
參考書目:《晉書》《資治通鑒》《世說新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