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北宋繁華記憶》将長卷中的相關内容分解出二百多個細節,以指示線等方式進行講解。主辦方供圖
《清明上河圖:北宋繁華記憶》将長卷中的相關内容分解出二百多個細節,以指示線等方式進行講解。主辦方供圖
中新網北京9月5日電 (記者 應妮)《清明上河圖》是北宋畫家張擇端唯一的傳世之作,堪稱中國繪畫史上的一個奇觀,不惟其九百年來命途多舛,在宮廷與民間幾度易主,更因為這幅五米多長的長卷裡,共繪有八百多個各色人物,牛、騾、驢等牲畜73匹,車、轎20多輛,大小船隻20多艘,以及橋梁、房屋、城樓等各具特色的建築,生動地展現了北宋都城汴京在清明節這天的風貌:汴河兩岸、城郊到城内的繁華與城市内外各階層、各行業人民的生活場景,這樣大規模的以古代城市為題材的風俗畫,在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清明上河圖》不僅是中國藝術繪畫史上的一幅傳世名作,更是中國城市發展史的獨特見證。
《清明上河圖:北宋繁華記憶》内頁。主辦方供圖
薛鳳旋教授的《清明上河圖:北宋繁華記憶》曾獲第十三屆“文津圖書獎”推薦,書中詳細參考《宋史》《東京夢華錄》等正史、野史和筆記資料,從商業經濟、城市管理、市民生活等角度,解讀了《清明上河圖》的豐富内容,對于中國城市研究,不僅具有宋代城市化高峰的個案意義,也由此深入分析了古代中國城市化的特點和模式,為中國現代的城市規劃提供了普遍的經驗。
《清明上河圖:北宋繁華記憶》書封。主辦方供圖
挖掘名畫背後的社會内容
該書首先介紹了《清明上河圖》流傳的狀況,并對其版本真僞進行了一番考辨。《清明上河圖》不但是一件罕見的藝術品,而且具有重要的曆史文獻價值。作者在這部要言不煩的圖文書中,緊扣畫作内容,深入到畫作的每個局部細節,詳細解析這幅名畫所展現的北宋都城汴京從城市管理到市民文化的方方面面。
《清明上河圖》中所見的琳琅滿目的各類店鋪和熙熙攘攘的人群,表明宋代是一個活躍而自由的社會。這樣的社會中以商業活動為核心功能的新型城市的出現是一個重大标志。因此該書從汴京城廂坊制的城市管理狀況、城市化進程快速發展的政策與經濟原因等角度入手,充分解讀《清明上河圖》中的社會内容,将讀者在影視劇和文學作品中所熟知勾欄瓦舍、城郭舟車、店鋪酒旗等内容放在城市發展史和城市管理的角度進行考察。
城市變革的具體過程,可以從文獻中考證得知,至遲1050年左右,即宋仁宗時代,東京的街鼓制度已被官方徹底廢除。“二紀以來,不聞街鼓之聲,金吾之職廢矣。”既然坊牆已經倒塌,坊市制瓦解,“禁鼓昏曉”也就變得毫無意義。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則記載了“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複開張,耍鬧去處,通宵不絕”這樣的情況,宋代出現了類似今日的夜生活的情形。該書第三章介紹了《清明上河圖》中所反映的宋代新興商貿城市的商貿活動及城市經濟,涉及運輸、旅遊、餐飲、釀酒、醫療等城市商業與民用活動的細節。第四章則論述城市管理體制的利弊得失,涉及宋代以之取代唐代坊市制的廂坊制的特點,從固化的細節中,作者詳細考察了防火、用水、綠化、街河治理、能源等問題,對于現代城市規劃有着強烈的現實意義。第五章則聚焦市民生活,對宋代城市中出現的各類市民群體,以及包括瓦舍在内的市民文化場所作了一番細緻的讨論。最後,薛鳳旋教授以跨越中西的視野,對比10-12世紀初歐洲與中國古代城市化的階段與特點,将本書的主題放在全球史的語境中進行了考察。
考察城市曆史的變革過程
《清明上河圖》之所以出現在宋代,絕非偶然,這種包羅萬象的風俗畫卷是以宋代高度發達的商業社會作為現實基礎的。這一背景是讀者了解這幅名畫不可缺少的視角。
作為背景,書中對中國城市發展與規劃的脈絡作了簡介,并說明北宋時的社會發展動力、城市管理及社會概況。“清明上河”是當時的民間風俗。在城市經濟極為發達的宋代,清明時節,作為都城的東京城内外遍布喧鬧的街巷、各式各樣的酒館、出外遊玩的各類人群,這樣的富有現代色彩的城市生活與市民群體,在宋代之前的中國是不可想象的。中西曆史學者都認為宋代的中國發生過一場“城市革命”,這是整個廣為人知的唐宋變革的一部分。
唐代城市有鮮明的封建社會特征,作為居民區的“坊”與作為商業區的“市”相分離,“坊”是封閉的空間,“市”也是一個封閉空間,兩者都有圍牆,并有嚴格的開閉市制度:“凡市,以日中擊鼓三百聲而衆以會。日入前七刻,擊钲三百聲而衆以散。”城市實施夜禁,由官方委任的市令統一管理。在唐代城市中,統治者不但對城市的各部分功能作出嚴格的規劃,還将居民的生活日程納入政府管控之内。
相比而言,宋代城市的規劃則自由得多。從地圖上看,東京的街道不再是又平又直的,斜街斜巷随處可見,一格一格封閉劃分的坊市被四通八達的開放性街道取代。這個特征不僅為城市考古和文獻記載所證明,更從《清明上河圖》中得到了清晰的印證。讀者從熙熙攘攘的“清明上河”景象中看到,東京城内已經沒有坊牆,臨街的建築物均向街敞開,成為開門迎客的商店、酒館,商家挂出的招牌樣式各異,街邊還有不少做小生意的流動攤位。坊市制已經完全瓦解了,城市内的居民可以進行臨街的自由經營。
從全新角度理解《清明上河圖》
值得一提的是,本書從《清明上河圖》長卷中的相關内容分解出二百多個細節,以指示線等方式進行講解,立體還原北宋新型城市在經濟、人文、科學和管理機制上諸方面具體而微的狀況,帶領讀者深入了解畫作的曆史、文化、社會内涵,兼備學術性與欣賞性。通過150多張精選《清明上河圖》局部圖片,立體還原北宋城市場景與生活習俗。數百處細節提示解讀,帶領讀者深入了解傳世名畫創作的背景與内涵。中國文明史和城市發展史上的劃時代的變化首先出現于北宋。讀者得以從這幅名畫當中,管窺北宋中國經濟、文化、教育的繁榮和民衆生活的豐富景象。
薛鳳旋教授認為,《清明上河圖》最珍貴和最偉大的地方在“真實”二字。它不是藝術家純憑感覺而對現實進行抽象或意念化了的描繪,或借物象以抒發或寄托個人情懷的畫作。畫家張擇端對每一艘船隻、每一輛車、每一個人的衣着、每一間店鋪的裝飾、每一幢樓房的樣貌的描繪都是真且實的。本書經過對古籍,特别是《宋史》和《東京夢華錄》的研究,印證了《清明上河圖》内的所有形象在北宋都确實存在。本書因而能幫助讀者細細品味圖中各個細節,有利于更清楚和直接地理解北宋時都城的繁華,體現其背後的科技與制度的發達狀況。
在他看來,研究中國城市史,離不開對《清明上河圖》的考察。中國城市的飛躍發展,大成于宋代,在廢除了坊市之别、取消宵禁的情況下,城市由軍事堡壘與官僚統治機構所在地(即“行政型城市”)的功能逐漸轉為貿易繁華、旅客雲集、居民密集的交通與商業樞紐。這樣的“新型商貿城市”具有獨特的規劃模式與管理模式,不僅為中國文明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更值得今日的城市規劃工作從中吸收經驗。廣為人知的《清明上河圖》不僅是一件熱門的藝術品,值得從中國繪畫史的角度做藝術上的分析,更值得從城市曆史的角度做一番考察,以得出一些城市規劃和管理的普遍經驗。(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