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廣受歡迎,是衆多消費者喜愛的“終極茶品”。特殊的産地和原料,特殊的制作工藝,長久陳化的倉儲方式,都讓普洱茶與衆不同,特點鮮明。後台有茶友問:普洱茶到底屬于什麼茶?
這是一個有趣的話題,在部分茶學教材中,将普洱茶歸為黑茶類,但業界并不認同,為此争論不休。也有人說,普洱就是綠茶的一個分支。但這個觀點,同樣很難站穩腳跟。那麼,普洱到底是黑茶還是綠茶?我國6大茶類中,有沒有普洱茶的位置?
一、六大茶類劃分的依據
茶葉分類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需要從茶葉的制作方法和茶葉的品質特點出發,再結合當時當地茶葉發展的曆史進程,進行精确的劃分。我國有20多個省份1000多個縣市産茶,茶葉種類很多,分類也自然很多,但被大家熟知和廣泛認同的分類方法隻有一個,那就是六大茶類。我國原生茶六大茶類的分類标準,是著名茶學專家陳椽教授提出并實施的,簡單來說,是按照茶葉的加工方法和茶葉品質的系統性來劃分。
陳椽教授在《茶六大類分類的理論與實際》一文中,這樣寫道:
“根據制法和品質的系統以及應用習慣上的分類,按照黃烷醇類含量多少的次序,可以分為綠茶、黃茶、黑茶、白茶、青茶、紅茶六大類……這樣排列,既保留勞動人民創造的科學的俗名,分類通俗化,容易區别茶類性質,而且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以茶葉内在變化的簡到繁、少到多,逐步發展的規律,加強了分類的系統性和科學性。”
綠茶屬于不發酵茶,黃茶是輕發酵茶,白茶是微發酵茶,青茶是半發酵茶,紅茶是全發酵茶,而黑茶屬于後發酵茶。國内絕大多數茶葉,都可以根據這一分類方法,确定自己的茶類歸屬。但是,普洱茶卻是個例外。
二、普洱茶的定位
普洱茶曆史悠久,但真正對其定義,要到2003年。當年3月1日,雲南出台實施了《普洱茶雲南省地方标準》,規定:普洱茶是以雲南省一定區域内的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為原料,經過後發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緊壓茶。
但這個定義并不算特别準确,有一定的曆史局限性,并沒有明确普洱生茶和普洱熟茶的區别。直到2006年,當地升級普洱茶标準,将其定義為:
“雲南特有的地理标志産品,以符合普洱茶産地環境條件的雲南大葉種曬青茶為原料,按特定的加工工藝生産,具有獨特品質特征的茶葉。普洱茶分為普洱茶(生茶)和普洱茶(熟茶)兩大類型。”
2008年,國家出台标準,将普洱茶定位為國家地理标志産品,并據此規定:
普洱茶必須以地理标志保護範圍内的雲南大葉種曬青茶為原料,并且在地理标志保護範圍内采用特定的加工工藝制成。
普洱茶是具有獨特品質特征的茶葉,按其加工工藝及品質特征,可分為普洱茶(生茶)和普洱茶(熟茶)兩種類型。
至此,普洱茶有了一個明确的定義,并具體确定了什麼是生茶,什麼是熟茶。按照國标規定,普洱生茶是指用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為原料,經過曬青後精制,再進行蒸壓成型的普洱茶。普洱熟茶則是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為原料,經過人工渥堆發酵,加工形成的散茶和緊壓茶。
熟茶比生茶多了一道“渥堆”工藝,茶葉品質發生了根本性改變,讓同屬于普洱茶的兩種茶,各自走上了不同的發展道路。也正是基于此,讓普洱茶的分類變得更加模糊和“複雜”,不好歸結在六大茶類裡。
三、普洱茶需要一個新茶類?
普洱茶的工藝是基于雲南特有的大葉種原料,需要經過殺青揉撚和日光曬幹,形成曬青毛茶。這一工藝流程和綠茶制作方法有很多類似之處,普洱生茶就在曬青毛茶基礎上蒸壓而成。但是蒸壓過程并沒有對茶葉的品質造成特别嚴重的實質性影響,因而很多人将當年生産的普洱生茶歸屬為綠茶類。
可是,普洱茶最大的特點在于陳化,經過多年存放轉化後,普洱生茶的品質特點會發生明顯的變化,已經不能用“綠茶的再加工茶”來加以界定,更不能直接歸屬為綠茶。
普洱熟茶則因為制作過程帶有明顯人工渥堆發酵的工藝,與生茶有着天然區别,屬于發酵茶的範疇,更不能歸為綠茶。但要把熟茶歸為後發酵茶的黑茶,顯然也有一些争議。
黑茶是經過殺青、揉撚、渥堆和幹燥等四道工序制作而成,屬于後發酵茶,其原料來源多為中小葉種茶樹粗老鮮葉,雲南普洱茶的原料卻是當地特有的大葉種曬青毛茶。因此,直接将普洱茶粗暴地歸屬為黑茶,同樣是不合适的。
中國茶葉的分類,大體上可以分為基本茶類和再加工茶兩類,陳椽教授的六大茶類分類方法,是基于基本茶類而言,并不囊括再加工茶。根據制作工藝和品質特點以及茶葉發展曆史沿革,将普洱茶歸于六大茶類的任何一類,似乎都無法服衆。
如果硬要将普洱茶套入六大茶類理論,我們可以嘗試這樣解釋:當年生産的普洱生茶,歸于綠茶,當年及陳年的普洱熟茶,歸于黑茶。而多年陳化的普洱生茶,是不是應該需要一個新茶類呢?大家對此怎麼看?歡迎在下面留言,說說你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