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種說法:
【越是無能的父母,沒用的父母,越熱衷于“雞娃”】
雞娃很多人不知道什麼意思,稍微解釋一下:
雞娃是一個網絡詞語,這裡的“雞”是指,父母給孩子灌輸勵志雞湯,打雞血。
督促甚至是逼迫孩子努力學習,用功讀書,考出好成績,考上好學校。
不斷地給孩子安排各種各樣的學習活動,或者興趣班,把孩子的時間安排得滿滿當當。
在雞娃教育模式下,孩子基本上是沒有童年的。
所有的時間都被各種學習、教育所占滿。
如果按照這樣的解釋來看,熱衷于“雞娃”的父母,似乎是一個非常盡職盡責的好父母?
然而這位心理學家卻說:
父母越是無能,越是沒用,就越熱衷于雞娃。
為什麼,她給出了幾個理由:
第一,父母渴望成功,自己沒有能力,卻逼迫孩子去實現。
絕大多數人都渴望成功,富有,地位,名譽,财富……
這沒問題,這是人們追求幸福生活的象征,沒毛病。
但是,你追求這些,你自己去奮鬥啊,你逼迫孩子幹什麼呢?
就好比你自己想大便,卻讓孩子去蹲坑。
這是一種典型的“喪失邊界感”,把孩子的人生,混同于自己的人生。
好像讓孩子混好了,将來自己這個當父母的也能跟着雞犬升天。
但你有沒有想過,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不是你用來實現成功欲望的工具。
整天讓孩子努力,讓孩子用功,表面說得好像是為了孩子好。
但孩子真的喜歡這樣嗎。
比如有的父母強迫孩子去學鋼琴,學舞蹈,學美術。
最終的落腳點還是想通過這些才藝去給考試加分。
他最終的目的絕大部分是功利性的。
如果學這些東西不能給考試加分,你看這些父母還願意掏錢嗎,基本上不願意。
第二,很多雞娃的父母,他自己完全不努力,無法給孩子做榜樣。
雞娃父母最愛說就是讓孩子“自律”、“奮鬥”、“努力”,但是看看他們自己平時什麼樣。
下班之後往沙發上一躺,不是看電視就是刷手機。
真正氛圍的好的家庭,父母對孩子是以身作則的。
父母希望孩子愛讀書,那自己就做出一個愛讀書的榜樣,孩子自然會有樣學樣。
然而有些雞娃的父母,他不發展自己,也放棄了自己,但是卻不甘心一輩子過這樣普通的生活。
那麼,他就把目光放在孩子身上。
畢竟,“雞”自己很難,但是“雞”孩子卻很容易,還光明正大,義正辭嚴,冠冕堂皇。
這樣的家長,深知“努力”、“自律”是很難做到的事情。
就連他一個成年人,都很難抵禦視頻、遊戲的吸引力,卻要求一個十幾歲的小孩子去拒絕這些東西的吸引。
這就是一種非常典型的雙标。
第三,雞娃的家長,往往會毀掉孩子真正的創造力。
雞娃的家長非常自大,傲慢,覺得自己是成年人,什麼都懂。
但是他們的能力又不足以去真正給孩子什麼引導。
他們無法發現孩子真正感興趣的地方,隻是遵循着自己過時的經驗,去給孩子報各種班。
到最後孩子真正的天賦被扼殺,成為一個隻會做題(可能還做不好)的做題機器。
讨論
“父母越是沒用,越喜歡雞娃”,這種說法你認同嗎?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