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習俗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傳統節日,是我國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凝聚着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情感,是維系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的重要精神紐帶。
中華民族是由五十六個民族組成,各民族的春節風俗習慣也各有不同,今天小編就為大家整理一些小編所知道的春節風俗活動。
掃塵
年前忙年主要是以除舊布新為活動主題,掃塵是年節除舊布新習俗之一。民諺稱“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年尾廿三/廿四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掃屋”。在春節前掃塵,是中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這一習俗寄托着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闾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着歡歡喜喜搞衛生、幹幹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年紅
貼年紅,即是貼春聯、門神、年畫、窗花等的統稱,因這些都是過年時貼的紅色喜慶元素,所以統稱為“貼年紅”。
除夕
歲除,在年的最後一天,通常在農曆二十九或三十日。“年”的最後一天稱為“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意為“歲除之夜”,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時值每年農曆臘月(十二月)的最後一個晚上。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布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故此期間以除舊布新為活動主題。自古就有貼年紅、祭祖、團年飯、守歲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守歲
中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吃罷團圓飯,竈具要洗得幹幹淨淨,以備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歲,每個房間要整夜燈火通明,叫"點歲火"。守歲的民俗主要表現為除夕夜燈火通宵不滅,守歲謂之“燃燈照歲”,即大年夜遍燃燈燭,據說如此照歲之後,就會使來年家中财富充實。
壓歲錢
壓歲錢,春節習俗之一,是由長輩派發給晚輩的,年晚飯後長輩要将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拜年
春節裡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親朋好友家和鄰居那裡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新年拜年之風,古已有之,于唐宋之後十分盛行,有些不便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東漢時稱為“刺”,故名片又稱“名刺”。明代之後,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
元宵節
元宵節是中國主要的傳統節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稱上元節,因為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因曆代這一節日有觀燈習俗,故又稱燈節。元宵節習俗活動主要有賞燈、押舟、燒煙花、鬧元宵等。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
燈會
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當然春節風俗不止這些,還有如辦年貨、團年飯、拜歲、祭祖、放爆竹等等,除此以外,你還知道哪些春節習俗嗎?
在下方留言區跟我們一起分享你所知道的一些春節習俗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