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紙農曆單日燒還是雙日燒?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燒紙農曆單日燒還是雙日燒?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燒紙農曆單日燒還是雙日燒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今天是陽曆的三月二十七日,還有不到一周的時間,人們就将迎來2021年的第一個小長假,旅行計劃也被許多人提上了日程。不過在歡樂之餘,這一天也是全國規模最大的祭祖日。外出打工者紛紛回到家鄉,為逝者送去祭品,聊表内心的思念之情。
在中國人的觀念中,逝者并不是真正的離去,而是去往了另一個世界。既然是同另一個世界的人打交道,民間也流傳着許多禁忌和說法。比如這句:“外燒金不送親,内燒銀不送祟”,關于燒紙還有講究?有沒有道理呢?
清明祭祖“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每個地方的講究都不同。比如品史君這裡,在上墳之前首先要進行的就是祭祖。在祭祖之前,先要對墳頭進行修葺。因為一些雜草、還有雨水的侵蝕可能會導緻墳墓塌陷,後代需要做的就是保持墳墓的完整,給老祖宗提供一個安甯祥和的環境。
同時在墳前放一些水果之類,表示對他們的尊重。不過這些水果的數量必須為單數,因為在風水學中,單象陽雙象陰。老祖宗通過陰陽交泰接收後代的祭品,那我們必須也保持陰陽平衡。而他們又是在另一個世界,所以必須用單數,陰陽相克,保持平衡。
在點紙之前,還必須先把家中的事情告訴祖宗,名義上稱之為“拉家常”,其實這也是孝心的一種體現。陸遊在《示兒》中曾寫過這樣一句詩:“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隻要是祭祀,那就必須進行這一項活動。
外燒金不送親,内燒銀不送祟所有的祭拜儀式進行完之後,就開始為先人送祭品,這也被稱為“送糧錢”。生活中常常說“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有錢就有一切,這在另一個世界當然也适用。很多人因為沒有時間回到家中祭祖,也會在他鄉為祖先燒一些紙錢,希望他們過得安好。
當然現在的紙錢比較多樣化,有元寶之類,甚至還有一些疊好的紙紮。不管怎樣,有一點是萬萬不能忽略的,就是在地上畫一個圈。這個圈不能畫滿,留一個小門。如果在墳前祭祀,那這個小門就朝着老祖宗墳的方向;如果在他鄉燒紙錢,那這個小門就對着家鄉的方向。
所有的燒紙活動,必須在這個圈内進行。如果在圈外,那就被認為是“買路錢”,分給了各路的神鬼,到不了老祖宗的手中。随着時代的發展,這種觀念也被大多數人接受,并總結成了這樣一句俗語“外燒金不送親,内燒銀不送祟”。
品史君說其實對于這些傳統文化,品史君希望諸位都可以成為“參與者”。其實在最初并沒有這樣的想法,隻是昨天翻評論時,偶然看到了這樣一條留言:“什麼時代了,還在這講傳統文化,早都該摒棄了”。
這樣一看似乎也無可厚非,但我們有沒有想過:中華民族發展到現在,有過無數次外族入侵,為什麼還能屹立到今天?包括傳統的四大文明古國,隻剩中國一個?靠得是什麼?服裝?漢語?那為什麼漢服隻有少數人穿?為什麼英語成了學習生涯中的必考科目?
猶太人面對其他民族的迫害,流亡了上千年,他們還能締造出一個又一個奇迹,在上個世紀完成了複國。是因為他們的民族足夠強大?錯,隻因他們所有人對上帝的信仰是不變的。我們中華民族亦是如此,隻因這個上帝是“傳統文化”。
為什麼我們的國家一直被稱為中國?為什麼我們的民族一直被稱為中華民族?為什麼我們的群體一直被叫做華夏兒女?因為傳統文化中流淌的中華民族血液是無法改變的;所蘊含的中華精神是無法替代的;所挺直的中華脊梁更是無法彎曲的,這就是它的魅力。過去是、現在是、未來也必将是。
我是品史君,感謝您的閱讀。如果您也對文化感興趣,不妨為我留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