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生活
/
我還是那個少年沒有一絲絲改變
我還是那個少年沒有一絲絲改變
更新时间:2025-02-06 05:55:12

我還是從前那個少年

——曾高飛散文集《每個人的故鄉,都在流浪》的懷舊情結

作者:宋德發(湘潭大學教授)

有一句歌唱道:“回憶過去,痛苦的相思忘不了。”“回憶過去”是每個人都擁有的生命體驗,但能将“回憶過去”的情緒和感覺唱出來,并引發強烈共鳴的,則是部分人才擁有的美學能力。換言之,人人皆可“回憶”,但隻有部分人的“回憶”能稱得上美學層面的“懷舊”。

著名财經作家、文學家曾高飛的散文集《每個人的故鄉,都在流浪》即将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這是一部将“回憶過去”自覺地書寫出來,進而引發讀者心靈合唱的懷舊鄉土散文集。《每個人的故鄉,都在流浪》所懷之“舊”,一為故土;二為故人;三為故物;四為故事。這些構成曾高飛懷舊情結的基本要素和核心要素。它們都是一去不複返的美好。哪怕有不美好的因素,如《蛙悔》《破相》《村婦罵街》等,隔着無法消弭的時空距離遙望過去,也散發出美好的氣息,成為“甜蜜的憂傷”。

我還是那個少年沒有一絲絲改變(我還是從前那個少年)1

故土,即為作者的故鄉,湖南省衡陽市祁東縣一個不知名的小山村,一片身體上回不去情感上從來沒有離開過的土地;故人,即為包容、滋養和溫暖了作者童年和少年歲月的爺爺、奶奶、母親、父親、舅舅、幹爹和幹媽,以及他的小學、中學和大學恩師們;故物,是指那些與故土、故人緊密相依的景物,如燕子、冰棒、腌菜、紅棗、炊煙、小人書、黃花菜、野草莓、煤油燈;故事,就是過去的事,讓作者走遍天涯海角也魂牽夢繞的昨天的事,如捉鼠、蛙悔、魚趣、雙槍、過年、分家、相親、滾鐵環、養鹦鹉、勞動課、武俠夢和文學夢。

故土、故人、故物和故事,既是“鄉愁”的來源,又是“鄉愁”的象征。故土對應的是異鄉;故人對應的是新交;故物對應的是新物;故事對應的是新聞。異鄉、新交、新物和新聞,既是“城愁”的來源,也是“城愁”的象征。所謂“鄉愁”,愁的是回不去故鄉;所謂“城愁”,愁的是離不開“城市”。回不去故鄉和離不開城市是同一枚硬币的兩面,無法割裂和分離。因此,“鄉愁”的背後是“城愁”,“鄉愁”的本質是“城愁”。記住“鄉愁”,歸根結底是為了淡忘、舒解“城愁”。

曾高飛1974年出生,1999年大學畢業,先“南漂”,後“北漂”,終于憑借實力和實績赢得穩固的“江湖地位”和“江湖名号”,也得以從最甯靜的無名鄉村成功遷徙到最繁華的國際大都市,完成一次生命的華麗轉身。他是一個通過個人奮鬥而跳出農門的時代典型;一個從青澀的大學生蛻變為氣宇軒昂業界精英的傑出代表。當他在華燈璀璨、人聲鼎沸的京城站穩腳跟的時候,當他在物質和身份上都能體面生活的時候,當他在事業上赢得足夠的滿足感和成就感的時候,他也像其他有着相似經曆的人一樣,為汪峰的《北京,北京》而熱淚盈眶:“我在這裡歡笑,我在這裡哭泣;我在這裡活着,也在這兒死去;我在這裡祈禱,我在這裡迷惘;我在這裡尋找,在這裡失去。”

在得到世俗意義上的功成名就之後,那我又失去了什麼?這種來自靈魂深處的追問,不僅屬于一個曾高飛,也屬于千千萬萬個曾高飛們。可以說,那些一切從零開始,為了生計而埋頭奮鬥二十年左右,事業上有所成就,經曆和體驗過歲月的滄桑、成功的快感、失敗的屈辱以及背井離鄉的苦楚,在現實生活中感到極度緊張和疲憊的中年人(再有些憂郁氣質和文藝才華無疑更好),在夜深人靜、獨自面對自己内心的時候,都會有此相通的感受、感觸、感慨和感歎。

以速度和欲望為标志的現代大都市,曾經是作者這樣的鄉村青年最熱烈向往的地方。可如今,當他們終于在這個陌生的異鄉擁有自己的房子,可以讓身體安居休憩的時候,卻又發現自己失去了心靈的歸宿……最終,看似風光無限的人們在精神上卻成了無根的寄居人和失家的行乞者。

古樸的鄉村,那個曾經做夢都想逃離的地方,此時卻成了自己亟待重返的精神家園。鄉村的土地、建築、人物、風景、野趣、穩定而平淡的社會風尚、簡單質樸的人情世故、血緣親情、容易把握的人際關系、鄉民與土地的親緣、慢速的日常作息等等,此時都成了值得留戀、值得重溫的詩意象征和價值象征,成了生命完整性、穩定性、永久性、安全感和溫暖感的可靠來源,這就像安德烈·莫洛亞說的那樣,“唯一真實的樂園是人們失去的樂園”。

《每個人的故鄉,都在流浪》提醒作者和讀者“記住鄉愁”,其實是通過對故土、故人、故物和故事的選擇性、意向性和美好化重構,彌合着過去與今天的裂隙、童年與成年的縫隙、鄉村與城市的裂隙、心靈世界與外部世界的縫隙、理想的我與現實的我的裂隙、傳統生活與現代生活的裂隙,從而獲得更完整、更完全的生命。或者說,《每個人的故鄉,都在流浪》旨在向美好或者感覺很美好的過去汲取勇氣和幫助;旨在将“回憶過去”當作向未來挺進的原料;旨在通過抒發濃濃的懷舊情結,消除情緒上的焦慮和精神上的恐慌,完成對自我心靈的撫慰和自我精神的重塑;旨在借助精神上的返鄉,找回真實的自我,确認真實的自我,把握真實的自我,重返身心統一的童心和自然。這誠如韓少功先生所言,“無論我們走出多麼遠,故鄉也在我們血液裡悄悄潛流,直到有一天突然湧上我們的心頭,使我們忍不住回頭眺望。回望故鄉,是每一個人自我辨認的需要,也是遠行的證明。”

我還是那個少年沒有一絲絲改變(我還是從前那個少年)2

曾高飛,一位曾經的鄉下孩子,如今的國際大都市金領,再次見面,年齡變了、身份變了、身價變了、體型變了、體重變了,甚至連發型也變了。但是,當他不再隻為稻粱謀,重拾文學夢,書寫《每個人的故鄉,都在流浪》的時候,我們發現,他骨子裡的情感未變、情義未變、淳樸未變、善良未變、真誠未變、夢想未變,對生命的激情和投入未變,對幸福的渴望和追尋未變,對童心和自然的堅守未變。也就是說,曾高飛通過講述那些既屬于他又屬于你和我,既甜蜜又憂傷的往事,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們:“我還是從前那個少年,沒有一絲絲改變;時間隻不過是考驗,種在心中信念絲毫未減;眼前這個少年,還是最初那張臉……”

來源: 光明網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