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校環境文化功能
1.使用與教育的功能
學校環境文化是保證和激勵學校教學、科研活動順利完成的首要條件。學校環境文化有兩個基本功能,首先,學校環境文化為學校提供了良好的場地設備,提供了科研教學的物質基礎,即學校環境的實用性。其次,學校環境文化對學生有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人在空間中進行各種活動,物體與人慢慢地發生了密切聯系,如大學的主樓、圖書館、大禮堂,它們是體現學校品質和權威的寓意物,展示着整個大學的品質和實力。這些建築物給人們的感覺是始終充盈着奮發的精神,求知探索的氣氛,于是這種物質本身的價值作為一種文化因素悄悄地融入探索知識與真理的過程中。并在不知不覺中激勵學生、教師們勤奮學習與工作。校園的美化也會寓教育于景物之中。比如,松、竹、梅、荷花、雕塑、壁畫一進入校園,便會産生積極的效應。高大的青松給人以崇高正直之感,使學生聯想起與之相反的阿谀奉承,從而悟出做人的道理;秀美的竹子使人想到虛心向上;傲雪臘梅,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使人想到堅強和純潔;似火炬、奔馬等造型的象征性較強的雕塑,也會使人激情澎湃、奮發向上;就是長廊樓壁上的一幅“鐵杵磨成針”之類的壁畫,也能激發學生積極進取,刻苦學習。另外,常見的室内張挂的字畫、格言、警句以及校園的各種通告、啟事等更應注重美德教育的影響,力求字體規範,行文通暢,章法嚴謹,規格合理。
學校環境文化的教育功能又具體表現為以下幾種形式。
①導向功能,學校環境可通過自身各種環境因素集中一緻的作用,引導學生主動接受一定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使他們向着社會所期望的方向發展。
②凝聚功能,學校環境可通過自身的影響力,将來自不同地域、不同社會階層和家庭背景的青少年和兒童聚集在一起,并對教學環境産生認同感和歸屬感。
③信号功能。學校環境中的心理環境可反映師生與教學情境之間的關系,可成為體現這種關系的信号,積極和消極的課堂氛圍表明學生對教師的教學、師生關系、同學之間的關系等不同的态度和内心體驗。教師可從信号中得到信息反饋。
④社會助長功能,社會心理學研究指出,有人在場或許多人一起從事某項工作,可以促進個人活動效率的提高,良好的教學環境可使個體在群體中“從衆”傾向導引下得到激勵,發揮出“社會助長”效力。
⑤美育功能,營造良好教學環境有利于豐富學生的審美想象,激發他們的美感,培養他們感受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2.提高學生審美素質功能
學校環境文化建設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藝術創造力和審美力,也體現了一定時期大衆的審美追求。以學校建築文化為例進行闡述。建築設計的變化體現了人類思想的發展,推動着人類思維的發達,是人類文明進程的重要标志之一。建築的空間布局往往體現了民族的思想與風格。比如,中國人講究群體或家庭中心,表現在建築的布局上為“内外有别”。這種風格體現在學校建築上則是用圍牆把學校封閉為一個完整、獨立的單元,給人一種外在的“靜态美”;而圍牆裡邊的衆多建築則是相通的,無明顯隔斷,給人一種“動态美”。這種 “外靜内動”的審美觀體現了中國人外在的“儒雅、恬靜”與内在的 “含蓄、深邃”。而西方的建築恰好相反,外部沒有圍牆,而内部卻有嚴格的私人空間,這也體現了西方人的合群和對個人隐私尊重的特點。以校園生态美化為例進行闡述。加強校園生态美化對于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很有幫助,“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說法和“孟母三遷”的故事都說明了環境的重要性。校園生态環境主要是通過客觀現實對人的心理産生影響。優美的校園環境能給師生帶來愉快、活力和希望,并能增添生活和學習的樂趣,消除學習工作後的疲勞,有益于身心健康。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培養學生正确的審美觀,陶冶學生的情操,激發學生熱愛· 學校、熱愛生活的感情,促使學生奮發向上,特别是雕塑的設計,以其藝術性、抽象性、意蘊美提升學生的欣賞水平。
3.“無意識”功能
環境雖不能用直接對話的方式向人們傳遞信息,但它卻會以獨特的方式展展示它的作用。這種方式就是環境文化傳播的“無意識”性。 “無意識”是主體對客體的一種不自覺的認識和内在的體驗。蘇聯注明心理學家魯賓斯坦在《普通心理學原理》書中指出:“無意識的或沒有意識到的感覺一一不言而喻,這不是指那種沒有感受過的或者沒有體驗過的感覺,而是指其中還沒有把體驗同客觀世界相互聯系起來或者把它們不适當地相互聯系起來的那種感覺。”因此,無意識不等于沒有意識,沒有反映,而是對客觀信息不自覺的未加注意的反映,是一特特殊的、人所特有的心理反應。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無意識在人的認識心理過程中占據着不可忽視的地位,它無論是對個體探求知識的選擇性,對情感的需求和審美判斷的價值标準,還是對個體意志控制和調節能力都起着巨大的作用。它的作用在于它雖未被意識到,但卻實實在在地參與了人的行為、活動的調節。也正是由于無意識的作用,為人的認識和活動提供了最大可能的可暗示性,甚至使人在有意識的狀态下無法解決的問題在某種暗示作用下得以解決。學校環境文化正是在心理活動有意識與無意識統一的基礎上,利用人的無意識作用,充分發揮其潛在的教育功能,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與教育。學校環境文化作為直觀的學校文化環境,對教育者而言,是有意識地構建的一個優良的育人環境,而對受教育者而言,融人物化的環境受其熏陶的無意識作用遠大于有意識作用。所以物質文化就其本質而言,具有明顯的導向性、目的性,但從其存在的形式乃至對人産生的影響方式來看則是無意識的。
二、學校環境文化建設的意義
1、學校環境文化建設對外部社會具有輻射功能
它們起到了導向功能、陶冶功能、心理建構功能、規範約束功能、群體凝聚功能、愉悅宣洩功能的作用。學校環境文化建設對學校周邊環境具有積極的影響,校園環境和學校周邊環境相協調,學校環境美不僅給學生以享受,同樣會給社會人以享受,文化的氣息通過外在的環境美熏陶社會大衆。
2、學校環境文化建設對提升學校品牌有重要的作用
學校品牌的打造與學校的知名度、認知度、美譽度密切相關,學校環境文化作為學校文化的外在表現,最容易被人們所注意、評價、對比。好的學校環境,以其高品位體現出學校的内在品質,有利于加強學校文化建設,從而提升學校品牌的影響力。
3、學校環境文化建設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
創造有利于學生發展的人文環境,要根據學校育人的需要進行有意識的設計。充分注意青少年身心發展的特點和他們對學習、生活等各項活動的具體要求,形成符合育人目的、嚴謹而和諧的格局,營造有利于學生良好思想品德形成發展的氛圍,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環境的各種功能,使學生在這種教育環境中受到良好的影響,全面提高素質。
4、加強學校環境文化建設可以對社會起到積極的作用,在日益激烈的學校競争中提升學校的品牌,增加學校的競争力,以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不斷地影響着學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