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宮産、奶瓶喂養和濫用抗生素,會切斷“菌脈”的傳承。
順産的好處,人們大都能說出幾個,如産道擠壓利于嬰兒肺部的鍛煉,母體身體恢複更快,也利于母乳産出等等。除此之外,其實還有很重要的一項,那就是 “菌脈”的傳承。
美國醫學院士馬丁·布萊澤通過《消失的微生物》一書告訴人們,剖宮産、奶瓶喂養和濫用抗生素可能會切斷“菌脈”的傳承。
馬丁·布萊澤是誰?他曾被《時代》雜志評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100人,緻力于研究微生物與人體健康長達45年。《消失的微生物》堪稱“全球現象級暢銷書”。
“菌脈”是怎麼回事
在懷孕期間,孕婦體内的菌群豐富,其中乳酸杆菌生長最為旺盛,占主導地位。
順産時,嬰兒經過産道,布滿菌群的陰道壁緊緊包裹着嬰兒的每一寸肌膚,嬰兒便周身布滿這些菌群。
随後,嬰兒本能地尋找乳頭吮吸,這樣一來,嬰兒嘴上的菌群就混着第一口母乳進入體内。
來自母親的微生物,從第一口母乳就傳給了嬰兒,此為“菌脈”的傳承。
穩定的菌群,對成長大有益處
細菌等微生物不是壞東西嗎?傳承“菌脈”,有必要嗎?
其實,微生物有好有壞。好的微生物,與人類是“共生合作”的關系。
比如,母乳、牛奶中的乳糖,對神經系統的發育有重要益處。而要消化利用乳糖,必須有乳酸杆菌的參與,不然會出現乳糖不耐受。
3歲以前确立相對穩定的菌群環境,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有重要意義。
人類的身體,天然就知道菌群的重要作用。有些母乳成分,就是為菌群“特别定制”的。
如母乳中的寡糖類物質,嬰兒難以消化,但它是雙歧杆菌的主要食物;母乳中的尿素對嬰兒不利,卻是特定細菌獲得氮元素的來源……
可見,嬰兒經過産道、吮吸乳汁的過程,可以為今後的成長奠定微生物基礎。
抗生素,菌群穩定的大敵
抗生素敵我不分,不管好細菌、壞細菌都統統殺死,嚴重擾亂菌群的穩定。
這會帶來什麼影響呢?
馬丁·布萊澤研究發現,很多看似不相幹的疾病,都跟人體菌群被擾亂有關,如肥胖症、兒童糖尿病、哮喘、過敏、胃食管反流病、乳糜瀉、潰瘍性結腸炎、自閉症、濕疹等。
怎麼保護“菌脈”●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優先考慮順産,并盡早開奶。
●3歲以下的嬰幼兒,盡量避免使用抗生素類藥物。實在需要使用時,在醫師指導下選擇窄譜的抗生素。這類抗生素相對“專情”,可避免大範圍“濫殺無辜”。
●日常洗手、洗澡,不要長期使用帶抗菌功效的洗手液、沐浴露。用流動的清水,普通的肥皂、沐浴露即可。
●肉類烹饪前,先用冷水下鍋焯水,可以去除肉中殘留的大部分抗生素,是值得推薦的肉類食材處理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