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梁武帝大同元年(公元535年),武帝蕭衍為加強子孫後代的啟蒙教育,命手下大臣殷鐵石在王羲之書寫的碑文中,挑選出不重複的一千個字,供皇子們學習之。但由于字字孤立,互不聯屬,不好記憶,武帝乃召散騎侍郎周興嗣囑道:“卿有才思,為我韻之。”周興嗣于是用了一個晚上,将1千個漢字以儒學理論為綱、穿插諸多常識,用四字韻語編撰成文,這就是後來成為中國教育史上最早、最成功的啟蒙教材之一《千字文》。
宋明以後直至清末,《千字文》與《三字經》、《百家姓》一起,構成了我國人民最基礎的“三、百、千”啟蒙讀物。舊有打油詩雲:“學童三五并排坐,天地玄黃喊一年”。再後來,《千字文》逐漸流傳到國外,傳到了日本、朝鮮等國家,被一些兄弟民族作為啟蒙教材使用。
《千字文》作為一篇啟蒙韻文,自古傳說其獨特之處不僅僅是音韻優美、意境綿長,充分展現了文字之美,更在于其一千字中無重複,卻又連貫成文,堪稱人類語言文字史上的奇迹。不過後來人們下功夫琢磨,雞蛋裡面挑骨頭,終于找到了1個重複的字:女慕貞潔之潔與纨扇圓絜之絜重複。最近幾年,居然聽說人們又找出了6個重複的字,着實有些令人大惑不解,古人遣詞用字極其細緻謹慎,自古以來也隻發現了1個重複字,就這幾年居然再發現6個?
目前認為重複的6個字:
發——周發殷湯、蓋此身發;
昆——玉出昆岡、昆池碣石;
雲——雲騰緻雨、禅主雲亭;
巨——劍号巨阙、巨野洞庭;
戚——戚謝歡招、親戚故舊;
資——資父事君、務資稼穑。
加上古人發現的“絜”字(女慕貞絜、纨扇圓絜),共是7個重複字。
對此盡管有些糾結,隻是難得下功夫去琢磨究竟是怎麼回事。這次到西安碑林博物館忽然記起了此事,這倒是一個好機會,一直聽說碑林博物館保存有N多塊古人镌刻的《千字文》碑石,那可都是明清以前的文人學者用古文镌刻的,其中最著名的有懷素的狂草《千字文》等,正好在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一塊兒考評一番。
現在終于可以認為,《千字文》千字的的确确不重複,而且自古以來從來都沒有重複。所謂一字重複,或六字七字重複,不過是後人妄斷,贻笑大方。下面逐一分析一下。
說這7個字并不重複,有幾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由漢字簡化引起。漢字簡化以後,有相當一部分音同義不同的字合而為一,上述7字中有4字屬于這種現象。
如發,“周發殷湯”之“發”的繁體字為“發”,有發射、發生、出發、發現等義;而“蓋此身發”之“發”的繁體字為“髮”,有毛發、頭發等義。漢字簡化後,發與髮字的簡化字都是發,但在古人那兒二者是完全不同的(為清楚表示起見,附圖中更多使用的是拓片文字)。
同樣的,“玉出昆崗”之“昆”從山,其繁體字為“崑”;而“昆池碣石”之“昆”,簡繁都是“昆”。漢字簡化後二者共用一字,但在古人那裡二者也是有區别的。
“雲騰緻雨”之“雲”繁體字為“雲”,為天氣現象;“禅主雲亭”之“雲”簡繁都是“雲”,為古地名,今同古不同。
“劍号巨阙”之“巨”,其簡繁體都是“巨”;而“巨野洞庭”之“巨”本為地名“钜野”,簡化後成了“巨野”。在古人那兒“巨”與“钜”當然也是不同的。
第二種情況,由文字的通假引起。如“親戚故舊”之“戚”和“戚謝歡招”之“戚”,二者意義大相徑庭。前者用于表述人際關系,簡繁字都仍然是“戚”;後者則用于表達情感,古時一般用為“慽”或“慼”,但有時也用“戚”來通假。懷素大草《千字文》中就是這樣的情況。
第三種情況,以訛傳訛引起。有的版本“資父事君”之資,和“務茲稼穑”之“茲”都作“資”,前者為動詞,後者為介詞,而且“資”與“茲”自古以來并不通假,顯然為以訛傳訛,就更不能把這筆賬記到周興嗣老先生頭上了。
最後談談“女慕貞潔”之“絜”和“纨扇圓絜”之“絜”。這兩字是《千字文》中惟一的真正重複的字。但究竟是因作者之失而重複,還是作者有意為之,也就是說作者并不認為其重複,自古以來就有争議。
在古漢語中“絜”字是個多音、多義字。其中最常見的兩個用法,一是潔淨之意,其讀音為“潔jié”,現在簡化為潔;二是度量之意,讀音為“絜xié”,現在沒有相對應的簡化字,仍然用作“絜”,如古漢語中有度長絜短、較短絜長等成語,用的就是這一層含義。
而對于千字文原文的理解,女慕貞絜之絜是沒有疑議的,就是純潔之潔。而纨扇圓絜之絜,到底是纨扇圓絜(小巧?)、還是纨扇圓潔(潔淨?),從來都沒有糾纏清楚。顯然的,還真不見得就能認定它們是重複的。
《千字文》——“天下第一字書”
由1000個不重複的漢字編成的韻文,是最好的童蒙識字教材。詞藻華麗,語言優美,且脈絡清晰,熔自然、社會、曆史、教育、倫理等知識于一爐。學完《千字文》,孩子就可以輕松開始閱讀,及早養成自主學習的興趣及探究式學習習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