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放樣作業指導書
(一)施工測量放樣工藝流程圖
(二)施工測量放樣作業方法及要求一、說明本指導書是根據常規放樣方法編寫的,放樣人員必須根據實際情況,如精度要求、控制點分布、現有儀器、現場條件、計算工具等來選擇測站點和放樣點的
測設方法的不同組合及不同的檢核方法。
各類工程及同一工程的不同階段、不同部位對放樣點的精度要求不同,所以
對測站點和放樣點的精度要求也不相同。作業時請嚴格執行《工程測量規範》、《水
電水利工程施工測量規範》和《施工測量控制程序》。本書中提到的限差指規範要
求的限差,如果設計上有特殊要求,按設計要求執行。
二、測量資料收集與放樣方案制定
1.測量放樣前,應從合法、有效途徑獲取施工區已有的平面和高程控制成果資料。
2.根據現場控制點标志是否穩定完好等情況,對已有的控制點資料進行分析,确
定是否全部或部分對控制點進行檢測。
3.已有控制點不能滿足精度要求應重新布設控制,已有的控制點密度不能滿足放
樣需要時應根據現有的控制點進行加密。
4.必須按正式設計圖紙、文件、修改通知進行測量放樣,不得憑口頭通知和未經
批準的圖紙放樣。
5.根據規範規定和設計的精度要求并結合人員及儀器設備情況制定測量放樣方案。其内容應包括:控制點的檢測與加密、放樣依據、放樣方法及精度估算、放樣程序、人員及設備配置等。
三、放樣前準備
1.閱讀設計圖紙,校算建築物輪廓控制點數據和标注尺寸,記錄審圖結果。
2.選定測量放樣方法并計算放樣數據或編寫測量放樣計算程序、繪制放樣草圖并由第二者獨立校核。
3.準備儀器和工具,使用的儀器必須在有效的檢定周期内。給儀器充電,檢查儀器常規設置:如單位、坐标方式、補償方式、棱鏡類型、棱鏡常數、溫度、氣壓等。
4.使用有内存的全站儀時,可以提前将控制點(包括拟用的測站點、檢查點)和放樣點的坐标數據輸入儀器内存,并檢查。
四、全站儀坐标法設站+極坐标法放點
1.在控制點上架設全站儀并對中整平,初始化後檢查儀器設置:氣溫、氣壓、棱鏡常數;輸入(調入)測站點的三維坐标,量取并輸入儀器高,輸入(調入)後視點坐标,照準後視點進行後視。如果後視點上有棱鏡,輸入棱鏡高,可以馬上測量後視點的坐标和高程并與已知數據檢核。
2.瞄準另一控制點,檢查方位角或坐标;在另一已知高程點上豎棱鏡或尺子檢查儀器的視線高。利用儀器自身計算功能進行計算時,記錄員也應進行相應的對算以檢核輸入數據的正确性。
3.在各待定測站點上架設腳架和棱鏡,量取、記錄并輸入棱鏡高,測量、記錄待定點的坐标和高程。以上步驟為測站點的測量。
4.在測站點上按步驟1安置全站儀,照準另一立鏡測站點檢查坐标和高程。
5.記錄員根據測站點和拟放樣點坐标反算出測站點至放樣點的距離和方位角。
6.觀測員轉動儀器至第一個放樣點的方位角,指揮司鏡員移動棱鏡至儀器視線方向上,測量平距D。
7.計算實測距離D與放樣距離D°的差值:ΔD=D-D°,指揮司鏡員在視線上前進或後退ΔD。
8.重複過程7,直到ΔD小于放樣限差。(非堅硬地面此時可以打樁)
9.檢查儀器的方位角值,棱鏡汽泡嚴格居中(必要時架設三腳架),再測量一次,若ΔD小于限差要求,則可精确标定點位。
10.測量并記錄現場放樣點的坐标和高程,與理論坐标比較檢核。确認無誤後在标志旁加注記。
11.重複6~10的過程,放樣出該測站上的所有待放樣點。
12.如果一站不能放樣出所有待放樣點,可以在另一測站點上設站繼續放樣,但開始放樣前還須檢測已放出的2~3個點位,其差值應不大于放樣點的允許偏差。
13.全部放樣點放樣完畢後,随機抽檢規定數量的放樣點并記錄,其差值應不大于放樣點的允許偏差值;
14.作業結束後,觀測員檢查記錄計算資料并簽字。
15.測量放樣負責人逐一将标注數據與記錄結果比對,同時檢查點位間的幾何尺寸關系及與有關結構邊線的相對關系尺寸并記錄,以驗證标注數據和所放樣點位無誤。
16.填寫測量放樣交樣單。
五、全站儀(測距儀)邊角交會法設站+極坐标法放樣
- 在未知點P上架設全站儀(測距儀),整平;在已知點A上安置棱鏡,量測棱鏡高;在已知點B、C上安置照準标志。
- 測量PA間平距D、高差DH和PA至PB、βαPC方向間的水平角α,β。
3.用D、α及A、B點的坐标計算P點的一組坐标;用D、β及A、C點的坐标計算P點的另一組坐标;兩組坐标的差值不超過規定限差,取中數即為P點的最後坐标。
4.根據A點的高程HA和高差DH計算儀器的視線高:H視=HA-DH。
5.如果需要可以将P點坐标投影到地面上,并作好标記。量取儀器高,求出地面P點的高程。
6.用極坐标法開始放樣,放樣過程與“四4~16”步驟相同。
六、經緯儀測角後方交會法+極坐标法放樣
1.在未知點上安置經緯儀(或全站儀,當已知點上不便安置棱鏡時),整平;在已知點A、B、C、D上安置照準标志。
2.以四點中較遠點A為零方向,用方向觀測法測量A、B、C、D、A方向值兩個測回;
3.分兩組數據用後方交會程序分别計算測站點P的坐标;兩組坐标的差值不超過規定的限差,取中數作為P點最後坐标。
4.如果測站周圍200米以内有兩個已知高程的平面控制點,且放樣點高程精度要求不高(大于±5厘米),可以觀測儀器到兩控制點的天頂距兩個測回,分别用三角高程反算測站儀器的兩個視線高(如果精度要求高或距離大于200米時,則要加入球氣差改正)。如果差值不超過限差,可取中數作為儀器的視線高。
5.如果需要,可以将儀器中心點坐标或高程投影到地面上,作好标記。
6.用極坐标法開始放樣,選擇一較遠的控制點作為後視方向配置度盤(配置成零方向或方位角方向),用另一控制點檢查後視方向,差值不能超過限差要求。如果放樣點的精度要求較高,且檢核方向相差超過20″時應對設置的方向進行改正。
7.記錄員根據測站點和放樣點坐标反算出測站點至放樣點的距離和方位角(或相對于後視方向的角度)。
8.觀測員轉動經緯儀至第一個放樣點的方向上,指揮司尺員用鋼尺從測站點沿放樣點的方向量取計算好的平距D°,并标定下來。
- 如果無法直接量取平距,可以用鋼尺丈量從儀器中心至放樣點的斜距,并測記
天頂距(或立角),計算平距D,與理論平距D°比較:ΔD=D-D°,用鋼尺在經緯儀視線方向上量取ΔD,标定放樣點。 (非基岩和砼地面此時可以打樁)
10.重複8、9步驟,放樣出該測站的所有欲放樣點位。
11.照準控制點,檢查後視方向。
12.鋼尺丈量放樣點之間的間距,與理論值進行比較檢核,其差值應不大于放樣點的允許誤差值。
13.測量放樣負責人逐一将标注數據與記錄結果比對,同時檢查點位間的幾何尺寸關系及與有關結構邊線的相對關系尺寸并記錄,以驗證标注數據和所放樣點位無誤;
14.如果一站不能放樣出所有欲放樣點,此時需在測站上利用極坐标法測設測站點,第二次設站,開始放樣前還須檢測已放出的2~3個點位,其差值應不大于放樣點的允許誤差;然後繼續放樣直至放樣出所有需要放樣的點位。
15.作業結束後,觀測員檢查記錄計算資料并簽字;
16.繪制測量放樣交樣單。
七、方向交會法放樣
- 在兩個平面控制點A、B上各安
置一台經緯儀,盤左後視其它控制點,并對度盤進行坐标方位角配置。
- 計算A、B點至拟放樣點P的方
位角α、β。
3.旋轉經緯儀A使方位角為α,觀測員指揮畫點人員在兩視線交點附近畫點P1P2。
4.旋轉經緯儀B使方位角為β,觀測員指揮畫點人員在兩視線交點附近畫點P3P4。
5.用拉緊的細線P1P2與P3P4定出交點M的位置。
6.兩儀器盤右後視控制點并配置度盤,重複3~5步驟得到交點N。
7.當M、N點間距離小于放樣點限差要求時,以M、N連線中點作為放樣點P,并标定下來。
8.重複上述過程放出其它放樣點,丈量放樣點之間的距離與計算值比較檢核。
八、正倒鏡投點法單方向設站
1.為了将儀器架設在已知點A、B間的直線上,用目估法将儀器大緻架在A、B直線上的O1點,整平儀器;估計OA近似距離。
2.正鏡瞄準遠端A點,縱轉望遠鏡看到近點B附近,估計十字絲中心點B1與B點的距離BB1;倒鏡瞄準A點,縱轉望遠鏡,估計十字絲中心與B點距離BB2;計算BB1與BB2的平均值為BB中。
3.計算OO1=OA×BB中/AB值,根據B1偏離B方向,将儀器向AB線上移動OO1。
4.整平儀器,重複2~3步驟,直到盤左、盤右的十字絲中心位置連線的中點B中與B點重合為止。
5.正鏡、倒鏡瞄準B點,縱轉望遠鏡,左、右十字絲中心的平均位置應落在A點上,将此時儀器中心點位O投影到地面上,并作好标記,則O點在AB直線上。
6.後視A點便可放設單方向線了。還可在此基礎上用軸線交會法求出O點的縱向(橫向)樁号值,以便放樣縱向(橫向)軸線。
九、軸線交會法設站 方向線法放線
1.先用正倒鏡投點法(或方向線法)将儀器架設在已知點A、B間的連線上一點O1,整平儀器。
α
β
2.用方向觀測法測量A、C、B、D控制點的水平方向二個測回,計算出角度α,β;
3.分别計算O1點的橫向(縱向)坐标:Y01′=YC-(XC-XB)/TANα;Y01″=YD-(XD-XB)/TANβ。若Y01′與Y01″之差不超過限差,取中數作為O1點縱(橫)坐标,并與O點縱(橫)坐标比較,計算出差值OO1。
4.觀測員指揮作業員用鋼尺在AB軸線上從O1點量取OO1距離,定出O點位置。
5.在O點架儀器,後視A點(或B點),檢查B點(或A點)後,旋轉90°,放出O點所在的縱(橫)軸線。
十、方向線平移法放線
為了放樣某方向線PY,用自由設站法不可能直接将儀器架設在P點上,或者P點上不便于直接架站,此時在盡可能接近P點的P1上架設儀器,用後方交會等自由設站法測量P1點的坐标(如果P1點坐标已知可省此步驟),然後用方向線平移法放樣PY方向線。
1.在P′點上安置儀器,後視控制點A,用控制點B檢核方位角。
2.轉動儀器使視線與拟放軸線平行(方位角相同或相差180°),指揮作業員在地面标記出平行線上的點P1′、P2′、P3′……PN′。
3.分别從P1′、P2′、P3′……PN′上用小鋼尺向PY方向線一側垂直量取距離dx,得到P1、P2、P3……PN,則P1、P2、P3……PN即為PY方向線上的點。标注單方向點,并注記樁号。
4.檢查後視方位角,量取所放方向線與建築物已有的結構線間尺寸進行檢核。
十一、導線法(極坐标法)設站
1.在控制點A上安置全站儀(測距儀),在控制點B、C上安置照準标志,在待定點P上安置腳架和棱鏡,量取儀器高、棱鏡高。
2.選擇B、C中一點作為零方向,另一點作為檢查方向,用方向觀測法測量至P點水平角兩個測回。
3.測量儀器至P點天頂距(垂直角)兩個測回。
4.測量往測的斜距、平距、高差、溫度、氣壓。
5.A點和P點的腳架不動,交換儀器和棱鏡,測量P點儀器至A點天頂距(垂直角)兩個測回,測量返測的斜距、平距、高差、溫度、氣壓。
6.利用斜距、天頂距、溫度、氣壓、儀器高、棱鏡高及儀器的加、乘常數計算平距、高差,用觀測平距和高差進行檢核。
7.用A點坐标和測量的方位角、平距中數、高差中數計算P點坐标和高程。
8.如果要測設的待定點不止一個,則應将幾個點組成一條導線,進行往返觀測,經過平差計算得到各點坐标和高程。
十二、GPS動态測量建測站點
1.基準站設置
- 将腳架架設到基準站測量點上(有标墩直接将儀器架設在标墩上),腳架的頂
部應在可視範圍内粗略水平。
- 将三角基座和GPS接收機系統聯結在一起,安放在腳架(或标墩)上,并固
定連接螺絲。
(3) 将GPS接收機和供電系統聯接(如幹電池、電瓶等)。
(4) 将GPS接收機和接收天線系統聯接(接收機内含天線系統的不需此步驟)。
(5) 對相位中心不在接收機中心的應将GPS接收機的指示标識指向磁北方向。
(6) 連接電台發射系統和GPS接收機,電台主機和電台天線,電台主機和電台後備電源。
(7) 聯接接收機和記錄用測量手簿或便攜式電腦。
(8) 将腳架精确整平和對中于基準點。
(9) 量取并記錄天線高度,記錄基站測量點的名稱、GPS接收機編号、開始測量時間等資料。
(10) 依次打開接收機主機、電台、測量手簿或便攜式電腦。
(11) 用測量手簿或便攜式電腦設置基準站。
2. 流動站設置
(1) 在流動站上用腳架或對中杆架設接收機。
(2) 聯接流動站主機和供電電源。
(3) 聯接流動站主機和接受電台,及接收電台天線(含内電台的可省去本步驟)。
(4) 聯接流動站主機和測量手簿或便攜式電腦。
(5) 用手簿或便攜式電腦配置流動站。
(6) 流動站的初始化。
(7) 在已知點上架設流動站。
(8) 整平對中接收機,量取天線高度。
(9) 用手簿或便攜式電腦控制流動站做點位校正。
(10) 開始執行動态測量任務。
十三、金屬結構、機電設備安裝測量放樣:
金屬結構、機電設備安裝測量的測站點(包括後視點和檢查點)必須是專用的安裝控制網點、控制軸線點和高程基點。加密安裝控制網點、控制軸線點和高程基點,必須采用等級平面控制和等級水準測量方法進行。測站點或控制軸線應在整個安裝過程中保持不變。金屬結構、機電設備安裝測量放樣應選用滿足精度要求的經緯儀、水準儀、經過檢定的鋼尺、鋼帶尺及測針、精密水準尺等。
軸線放樣時,最好将儀器架設在軸線一端A點上,瞄準軸線另一端B點,直接放樣AB軸線上的點。如果需要旋轉角度進行放線時,必須盤左、盤右兩次放點取平均位置定點。
1.平面位置極坐标法放樣:
(1)觀測員在測量基準點上架設經緯儀并對中整平。
(2)儀器盤左照準一較遠的測量基準點,記錄員計算後視方位角報給觀測員,觀測員将儀器度盤讀數配至該後視方位角值,并向記錄員回報驗證所配度盤讀數無誤。
(3)儀器依次照準另外1~2個相對較近的測量基準點,讀取方位角并報給記錄員,記錄員回報、記錄并與計算的方位角值比較,其差值應能滿足放樣點的精度要求。
(4)記錄員将待放樣點的方位角值報給觀測員,觀測員将儀器轉至待放樣點的方位角方向,并向記錄員回報以驗證無誤;
(5)如果測站點和放樣點在同一平面上,記錄員報出測站點至待放樣點的距離(考慮了尺長和溫度改正後的距離),用鋼尺在方向線上水平量取該距離,司尺員回報鋼尺讀數,記錄員計算鋼尺量取的距離是否正确。
(6)盤右位置重複(2)~(5)步驟,取平均方向位置。變動鋼尺一端讀數,重複量距一次進行檢核,确認無誤後将此點标定;
(7)如果測站點和放樣點不在同一平面上,先估計儀器視線與放樣點所在平面間的高差,計算儀器至測點的近似斜距,從儀器中心标志沿放樣點方向量取斜距,确定測針起始位置P1,測量P1點的天頂距(或垂直角),根據斜距、天頂距、溫度及尺長改正數計算出平距D′,與拟放樣平距D°比較,△D= D′- D°。
(8)觀測員指揮在方向上前進或後退△D,标定測針位置P。分别從儀器的左、右标志量取儀器至P點的斜距;盤左、盤右确定水平方向;盤左、盤右測量天頂距,再次計算平距。直到△D小于規定的限差為止。
(9)依此類推,放樣出該測站的所有欲放樣點位。
(10)用鋼尺量取同一平面上的放樣點的間距,加上溫度、尺長改正,與理論值對照進行内部檢核。
(11)用鋼闆尺或鋼尺量取放樣點與周圍已形成的金屬結構的點、線之間的距離進行外部檢核。
2.高程放樣
(1)選擇滿足精度要求的水準儀和水準尺(或鋼闆尺)。
(2)在适當位置安置水準儀,整平。
(3)水準儀分别照準二個以上已知高程基準點讀數并報給記錄員,記錄員記錄并回報以驗證記錄無誤;
(4)記錄員計算儀器的視線高程;計算的視線高程之差應滿足放樣點的精度要求,取其平均值作為該測站儀器的視線高程。
(5)在需要的安裝部位測定并标注高程點。
(6)再次檢查基準點測量記錄計算數據及标注數據是否正确。
十四、開挖開口測量放樣
1.準備
(1)閱讀設計圖紙,校算開挖底口控制點數據及邊坡坡比和标注尺寸;記錄審圖結果并簽名。
(2)編寫開挖開口測量放樣計算程序、繪制放樣草圖并由第二者獨立校核驗證其正确性。
2.實施放樣
(1)利用周圍測量控制點測設測站點。
(2)觀測員在測站點上架設儀器并對中整平,量取儀器高度報給記錄員,記錄員記錄并回報以驗證記錄無誤。
(3)儀器照準另一已知高程點讀數并報給記錄員,記錄員記錄并回報以驗證記錄無誤。
(4)記錄員計算儀器的視線高程,計算的兩個視線高程之差應滿足放樣點的精度要求,取其平均值作為該測站儀器的視線高程。
(5)儀器照準一較遠的測量控制點,計算後視方位角報給觀測員,觀測員将儀器度盤讀數配至該後視方位角值并向記錄員回報驗證所配度盤讀數無誤。
(6)儀器依次照準另兩個相對較近的測量控制點,讀取方位角讀數報給記錄員,記錄員回報、記錄并與計算的方位角值比較,其差值應能滿足放樣點的精度要求。利用坐标測量功能時,在測量第一個點的三維坐标的同時測量儀器至該點的方位角、距離和高差,觀測員将數據報給記錄員,記錄員回報、記錄并計算該點的三維坐标并與儀器測得的三維坐标校核無誤後方可進行放樣。
(7)觀測員将儀器精确照準目标并報測量數據(方位角、距離、高差)或測得的三維坐标,記錄員回報并利用編制的程序進行計算。如圖所示,首先由測得點A1的坐标計算A點至底口線偏距L,A2點為A1點在設計邊坡線AO上的投影,底口高程Ho和邊坡坡比1:I為已知值, A2點的設計高程Ha2=Ho L·I,A1點至A2點的高差Δh=Ha1-Ha2,所以偏距差值ΔL=Δh/I,指揮司鏡員按此差值移動目标,ΔL為正值向遠離底口線方向移動,ΔL為負值向底口線方向移動。由移動後點的三維坐标計算ΔL,再次移動棱鏡,重複以上步驟,直到ΔL滿足邊坡開挖的精度要求,此時的點A即為此斷面上的開挖開口點。
1:I
(8)依此類推,放樣出該測站上所能放樣的所有開挖開口點。
(9)随機抽檢20%開口點的點位和高程,其差值應不大于開口點所要求的允許偏差值;
(10)作業結束後,觀測員檢查記錄計算資料并簽字,繪制測量放樣交樣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