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正月十五鬧元宵的來曆?簡述正月十五鬧元宵的來曆 “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将花燈與十五的月亮相提并論;“正月圓時燈正新,滿城燈火白如銀圓圓月下燈千盞,灼灼燈中月一輪月下看燈燈富貴,燈前賞月月精神今宵月色燈光内,盡是觀燈賞月人”描繪的則是元宵節觀燈時的盛景時至今日,花燈依然是元宵節的主角觀燈,也還是元宵節的主要節日活動,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簡述正月十五鬧元宵的來曆?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簡述正月十五鬧元宵的來曆
簡述正月十五鬧元宵的來曆
“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将花燈與十五的月亮相提并論;“正月圓時燈正新,滿城燈火白如銀。圓圓月下燈千盞,灼灼燈中月一輪。月下看燈燈富貴,燈前賞月月精神。今宵月色燈光内,盡是觀燈賞月人。”描繪的則是元宵節觀燈時的盛景。時至今日,花燈依然是元宵節的主角。觀燈,也還是元宵節的主要節日活動。
元宵節的起源和來曆
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根據史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太一:主宰世界一切的神),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
正月十五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于形成過元宵節的風俗有着重要的推動意義。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1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衆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随着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展開來。
又有一說元宵節起源于“火把節”,漢代民衆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直到今天,中國西南一些地區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群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曬谷場跳舞。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是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戲”内容,隻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