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極簡藝術家卡爾·安德烈創作的雕塑《等價物8》被倫敦泰特美術館購入。作品展出後,在輿論界引起了軒然大波。
作為英國最重要藝術期刊之一的《伯靈頓雜志》,直接提出了質問:泰特美術館瘋了嗎?
卡爾·安德烈和他的作品
這件作品由120塊耐火磚組成,從視覺上看是一個兩層磚塊堆出來的長方形。
大多數人無法接受這件作品的原因是,這些磚塊太普通了,普通到像是一個專業泥匠工就能做出來的一樣,這分明不像是一個藝術品。
《等價物8》,1966年,卡爾·安德烈
泰特美術館的品味出現了問題?
公衆不具備欣賞這些藝術品的審美能力?
還是作品本身就是毫無價值可言?
這些問題不由得都指向了一點:
西方現當代藝術到底該如何欣賞?
西方現代藝術之所以比較難理解,是因為它不像文藝複興或者巴洛克藝術,有一些共同的、清晰的主題。
比如文藝複興時期以基督教為題材,大家對宗教表達的内容比較清楚。畫出來以後,人們對這個題材有了解,互相就容易溝通。
《蒙娜麗莎》,達·芬奇
《佛利諾的聖母》,拉斐爾
《大衛》,米開朗基羅
而在現當代的作品中,我們無法找到這樣熟悉的切入口。
現代藝術沒有一個固定主題,往往更偏向于藝術家的個人感受。比如藝術家怎麼想的,對這個世界是一種怎樣的态度。
以康定斯基的《黃·紅·藍》為例,它不描述具象,不講述故事,用純粹的形式與色塊,構成類似于交響樂般和諧的美與力量。具體的描述變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它帶領觀衆沉浸于純粹的視覺享受中。
《黃·紅·藍》,1925年, 康定斯基
在杜尚的《泉》這個看似簡單的作品中,真正暗藏的是杜尚的野心——它颠覆了以往對“藝術”的定義。他認為藝術家可以選擇已經存在的東西(或媒介)來表達自己的思考,他認為一個優秀的藝術家可以定義什麼是藝術品。
《泉》,1917年,馬塞爾·杜尚
我們回過頭來說,現代主義某種意義上講,既是一個思想的革命,也是繪畫形式上的革命。
思想的革命,是說它跟一個特定社會曆史時期産生的一些思潮相關,導緻藝術的變革;而形式語言上的革命指的是,現代主義在形式語言上跟傳統藝術之間發生了一定的沖突。例如,現代藝術不再以講故事為主題,而更加強調藝術的自律性,這就是所謂的“為藝術而藝術”,就是純粹的藝術,這裡面不講道德,也不講什麼故事,它就是一個美的東西。
總結來說,千百年來人們創作出了許多方式來寄托情感、表達思想、傳遞美。這些形式被一次次打碎、重建,創造出了豐富多彩的藝術世界。
而西方現代藝術,就是這樣的一次曆史性變革。它跳出了前人的規框,告訴人們,重要的不是你看到的東西,而是這個東西背後隐藏的思考。
杜尚作品 自左上至下依次為《帶胡須的蒙娜麗莎》《藥房》
因此,純粹的形式美感與形式背後潛藏的理念,成為了現今西方現當代藝術最重要的評價标準。
不僅如此,西方現當代藝術已經不知不覺地構成了當下視覺生活中主要的部分。上世紀60年代,波普藝術的誕生,意味着藝術走出美術館,進入商業與大衆。安迪·沃霍爾的金寶湯罐頭、瑪麗蓮·夢露頭像,村上隆的太陽花,甚至蒙德裡安的紅黃藍色塊、波洛克的滴畫圖案都頻繁地出現在服飾、生活用品、廣告設計當中。
安迪·沃霍爾,金寶湯罐頭
安迪·沃霍爾,瑪麗蓮·夢露頭像
蒙德裡安,《紅黃藍構圖》
波洛克,滴畫作品
西方當代藝術并非難以理解,藝術的革命也并非與你無關,它們站在時代的最前沿思考,每一次藝術史的突破,都可以改變世界,影響我們的生活。在某種程度上而言,我們就是生活在一個被視覺藝術包圍的世界當中。
這次,我們請到了清華大學的張敢教授,帶你一起走進西方現代藝術,從現代藝術的源起、發展,到後現代藝術,再到當代藝術,莫奈、塞尚、梵高、蒙克、畢加索、杜尚、夏加爾、…… 村上隆,10 藝術流派,30 藝術大師,60 藝術名作,帶你全方位了解西方現當代藝術的全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