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母嬰
/
如何做牛奶麻薯
如何做牛奶麻薯
更新时间:2025-04-19 17:43:08

如何做牛奶麻薯(這樣做牛奶麻薯)1

它就是在台灣夜市火出名的“麻薯”,本身也是牛奶做的~ 軟塌塌的模樣,我說這是倒了個液體牛奶也不過分吧~! 一口全是牛奶味兒,入口即化,又軟又香! 這麻薯傳到内地後,就流行加在奶茶裡喝了。 每次公司點下午茶也吃得上,饞了那麼久,這回輪到我自己搗鼓出來了! 還真是不錯!

By 蜜桃廚房 【豆果美食官方認證達人】

用料

  • 牛奶 200g
  • 木薯澱粉 20g
  • 麥片 30g

做法步驟

如何做牛奶麻薯(這樣做牛奶麻薯)2

1、1.将牛奶、木薯粉倒入鍋中攪拌均勻,開小火一邊煮一邊不停攪拌至濃稠狀,關火倒入無水無油的玻璃碗中 給它颠幾下排出氣泡,蓋上保鮮膜冷藏2小時以上

如何做牛奶麻薯(這樣做牛奶麻薯)3

2、2.盤中倒入麥片,晃動盤子讓麥片全鋪開,将冷藏好的牛奶麻薯倒入麥片中,裹均勻麥片,就能開吃啦

小貼士

1.這裡用的麥片是金味麥片哦,裡頭帶有甜味,所以牛奶麻薯就沒有調味哈 2.關于木薯粉可不可以用其他粉代替,我建議最好不要用其他粉代替,口感會不一樣哦 3.按照這個牛奶和木薯粉的配比,出來的麻薯口感是最好的~想要水潤一點的口感,可以減少幾克木薯粉;想要口感紮實一點的,可以适量加點木薯粉哦

牛奶的營養功效

1.鎮靜安神

意大利科研人員研究發現,牛奶之所以具有鎮靜安神作用是因為含有一種可抑制神經興奮的成分。阿瓦洛内建議,當你心煩意亂的時候,不妨去喝一大杯牛奶安安神。睡前喝一杯牛奶可促進睡眠。

2.抑制腫瘤

牛奶和奶制品幹酪中含有一種CLA的物質,能有效破壞人體内有緻癌危險的自由基,并能迅速和細胞膜結合,使細胞處于防禦制癌物質侵入的狀态,從而起到防癌作用。而且牛奶中所含的鈣能在人體腸道内有效破壞緻癌物質,使其分解改變成非緻癌物質,并排出體外。牛奶中所含的維生素A、維生素B2、維生素D等對胃癌和結腸癌都有一定的預防作用。

3.促進幼兒大腦發育

乳是哺乳動物出生後賴以生存發育的唯一食物,它含有适合其幼子發育所必須的全部營養素。

4.美容養顔

牛奶中的乳清對面部皺紋有消除作用,可使皮膚保持光滑滋潤。

5.全面補充營養

可使動脈血管在高壓時保持穩定,減少中風風險;能大大提高大腦的工作效率;能增強骨骼和牙齒,減少骨骼萎縮病的發生;使傷口更快愈合。

做菜好吃都有技巧,我的每道菜都有小妙招,大家搜索“豆果”可以直接查看我的菜譜!

喜歡這個食譜記得收藏、關注哦!歡迎在下方留言分享您對這道美食的建議。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推荐阅读
海綿寶寶潮流頭像可愛
海綿寶寶潮流頭像可愛
圖源:見下,
2025-04-19
母倉鼠懷孕了怎麼照顧
母倉鼠懷孕了怎麼照顧
大家在日常飼養倉鼠的過程中,可能會選擇給倉鼠配種,讓它們生兒育女。阖家之樂,其樂無窮,但對于新手來說請不要輕易給倉鼠配種。一則,母鼠生育後壽命會變短;二則,倉鼠配種有許多禁忌的地方需要注意。如果你已經學習過有關倉鼠配種時的注意事項,那麼今天...
2025-04-19
寶寶嘔吐止吐簡單最快的方法
寶寶嘔吐止吐簡單最快的方法
過年期間,寶寶免不了吃很好好吃的,可是有的寶寶出現了嘔吐的症狀,寶寶出現這種情況,不一定是病理性嘔吐,有可能是過年的時候小零食吃的太多了,或者吃了太多的水果,又或者是在戶外的活動時間過長,現在正值冬季,天氣較涼,寶寶在外面玩的時候可能着涼了...
2025-04-19
寶爸喜歡女兒的朋友圈
寶爸喜歡女兒的朋友圈
現在手機使用非常方便,大家有什麼事情,都喜歡發朋友圈。而寶寶出生,對于爸爸媽媽來說,可是一件人生大事,不管平時是不是喜歡經常發朋友圈的人,也大多都會忍不住想宣布一下這個好消息。最近看了很多在寶寶出生之後,爸爸發的朋友圈,腦洞不是一般的大,各...
2025-04-19
嬰兒皮膚缺損表現
嬰兒皮膚缺損表現
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6月30日訊一出生,小六一就被發現雙足和雙手掌的皮膚完全缺損,鮮紅的肌肉裸露着,看上去觸目驚心。當晚,他被轉運到武漢市第一醫院治療。面對這種罕見的先天性皮膚發育不全,醫護人員經過25天的精心治療和護理,成功幫助“蝴蝶寶寶...
2025-04-19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