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熱播的古裝劇《清平樂》,講述宋仁宗的故事。這個劇名,應該怎麼讀?是清平yuè,還是lè?
樂,是個多音字,yuè,音樂,禮樂;lè,快樂,安樂;yào,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喜好、欣賞的意思;還讀lào,用于地名,樂亭、樂陵。在我們平常印象裡,作姓氏讀yuè,其實也有姓lè的、姓lào的。不知本來就是不同的姓氏,抑或原是一個姓氏,因方言等原因而給讀作幾個音了。
清平樂,原為唐教坊曲名,後用作詞牌名,又名“清平樂令”“醉東風”“憶蘿月”等,為宋詞常用詞牌。晏殊、晏幾道、黃庭堅、辛棄疾等詞人均用過此調。
詞牌,是詞的音樂體制,大多數情況下,和詞作内容是不相幹的,它表示的是曲調、旋律。但是,它創制的時候,往往是有内容的。很多詞牌有所謂“本事”,即一個來源,大抵是個風流或悲傷的故事。
追溯“清平樂”本事,《松窗雜錄》(唐,李浚)記錄:
“上曰:‘賞名花,對妃子,焉用舊樂詞為?’遂命龜年持金花箋宣賜翰林學士李白,進《清平調》詞三章,白欣承诏旨,猶苦宿酲未解,因援筆賦之:‘雲想衣裳花想容……’太真妃持頗梨七寶杯,酌西涼州葡萄酒,笑颔意甚厚,上因調玉笛以倚曲……龜年常話于五王,獨憶以歌得自勝者無出于此,抑亦一時之極緻耳。上自是顧李翰林大異于他學士。”
唐明皇與楊貴妃欣賞牡丹,眼見繁盛景象,饒有興緻,而使李龜年譜曲,李太白獻詩。
李白乘着酒興,作《清平調》三首。
其一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其二
一枝紅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其三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幹。
李白把楊貴妃比作牡丹,又拟作趙飛燕,寫楊妃之豔美,寫明皇之柔情,一片月光,一縷春風,想望缥缈,清便宛轉,不勝風流之至。無限旖旎绮麗之中,詩人又若無其事地落下一個“恨”字,不知逗引出多少遐思:“恨”什麼呢?恨這月色太溫柔?還是恨這春風太撩人?恨這絢爛的歌舞如煙花綻放?還是恨人生的快樂不能永恒?
這個故事,就是清平樂詞調的由來。
前幾年,陳凱歌拍了一部《妖貓傳》,生動地再現了這一場景。一襲白衣的李白醉卧于盛滿血紅色葡萄酒的酒池邊,嘴裡叼着筆,發呆的樣子,真不知蘊藉着多少绮夢,叫人心馳神往,叫人神魂颠倒,不能自已。單單看這一段,已經值回票價了。
回到“清平樂”。
這裡的“樂”,應該怎麼讀?查,《新華詞典》《現代漢語詞典》裡,沒有“清平樂”這一詞條;搜狗輸入法、百度百科,都認為是清平樂yuè;而漢典明确注為清平樂lè。
可惜都沒有很具體的,有說服力的解釋。
讀作清平樂yuè,是以之為“清和平靜的曲調”,因為作為教坊曲,它本就是取用漢樂府“清樂”“平樂”這兩個樂調而命名。而“清平”本身也是一個固定的詞,如清平世界、海内清平。
讀作清平樂lè,是因為它又叫“清平樂令”,這個“令”字,才是音樂體制;而“清平樂”是“清平和樂”的意思。詞調本源故事裡,唐明皇見清平和樂的盛世景象,乃令人制曲。而宋仁宗是史上少有的仁君,治下清平和樂,以此做片名再恰當不過了。
哪種意見對呢?我也不知道。兩種意見我覺得都有道理,卻也都不足以排除其他。說了這半天,并不是想說它應該讀作什麼,而是想說我不知道它應該讀作什麼。
不知道就不知道吧。雖然我是教語文的,可惜認字太少,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而如果什麼都有答案,那是多麼不好玩的事。
另,查到一個說法,說清代之前,多讀作清平樂lè,不過也難說,古人就一定正确嗎。
這片子我從第二集看起,一共看了一集半,果斷棄劇。
布景、服飾一百分,不僅美,而且真,你找幾張宋代宮室、人物的圖畫一比,就清清楚楚了;甚至連表演都值得稱許,扮演宋仁宗的青年演員是大才,非尋常小鮮肉可比。但是情節發展太慢了,細節描寫太多了,嚴重挑戰受衆的耐心。也許編導一門心思都用在琢磨怎麼“清”,怎麼“平”上面了。至于第三個字,我還是存疑,以俟方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