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是一個無比精密的“高級機器”,我們之所以能夠自由行走,主要是靠骨頭的支撐。人體的骨頭,被關節連接起來後稱為“骨骼”,既決定了一個人的體型,也保護了人的重要器官。
骨頭支撐着人體身上的肌肉、脂肪、神經等,想象一下,如果人類沒有了骨頭,就像帳篷沒有了支柱,或許就會跟章魚一樣,軟綿綿地攤在地上了。
骨--人體的支架骨頭的基本結構包括骨膜、骨質以及骨髓,可能看起來像是一塊死氣沉沉的“硬石頭”,實際上,骨頭是有生命的。
骨頭的最外層是堅硬的骨密質,内部是呈蜂巢結構的骨松質,中心部分有一種糊狀的骨髓。這樣一種結構使得人體骨頭既堅硬有韌度,又不會很笨重。
人類的骨頭又硬又結實,主要成分是碳酸鈣(70%)和骨膠原(30%),裡面包含着血液和其他有生命的物質。
我們知道,牙齒的主要成分也是碳酸鈣,這種物質的存在使骨頭和牙齒一樣都十分堅硬,不過“過剛易折”,也恰好骨膠原的存在,抵消了這種脆弱。
我們的骨頭中活躍着多種“活細胞”,例如骨原細胞、成骨細胞、骨細胞等等,其中骨原細胞能夠改建或修複骨組織,如果骨頭裂了或者斷了,完全可以再生長。
這一特點也使人類區别于無脊椎動物,像蝸牛這類動物,萬一外殼破碎了,隻能是死路一條了。
直立行走使人類骨骼發生改變直立行走是“猿到人”的重要标志,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人類的骨骼也産生了與直立行走相适應的特征。
人類的近親猩猩們雖然也能站起來走兩步,但是它們的骨骼結構很不适合這種姿勢,直立行走是人類特有的特殊行為之一。
直立行走讓人類的智力和能力飛速發展,顱骨逐漸靠脊柱支撐,為大腦的進一步擴大和形成創造了條件。“站起來”之後,使人類祖先的前肢完全解放出來,在生存競争中占據更多優勢。
不過,人類也為直立行走付出了“代價”,脊椎小,腰椎大,使腰椎盤突出成為了人類“特有現象”。
除了要忍受背痛的折磨,人類還要飽嘗足痛膝傷之苦,下肢承受更多的重量,膝關節、踝關節等部位壓力更大了。
此外,直立行走這種進化結果,也使得人類女性骨盆變窄,分娩時需要承受一定的劇痛和風險。
總體而言,直立行走的方式利大于弊。骨在人體中各個部位的位置不同,功能各異,身體中哪一個部位缺少了一塊骨頭,都有一定負面的影響。
人體共有206塊骨頭基本上,一個成年人類總共有206塊骨頭,不過新生嬰兒在出生時,由于骨骺會把骨頭分成好幾個節段,骨頭數量會多達305塊,但在成長過程中會慢慢融合在一起。
人體骨頭主要分為顱骨、軀幹骨、上肢骨、下肢骨4個部分,大約占我們體重的14%。
其中,最長的骨頭是腿部的股骨,通常占人體高度的27%左右;最小的骨頭是耳朵内部的镫骨,大約隻有0.2-0.4厘米長,隻有在顯微鏡下才能看清楚。
說來難以置信,不同人群的骨頭數量會存在些許差異,人類的骨骼由206塊骨頭組成,這是基于全世界人類的“總體”而言。
有調查表明,歐美絕大多數人有206塊骨頭,中國人卻普遍隻有204塊骨頭。那麼,少的到底是哪兩塊骨頭呢?
經進一步研究發現,中國人比歐美人少的兩塊骨頭是在小腳趾上,也就是第五趾骨。
大多數歐美人的第五趾骨為3塊骨頭,而中國人隻有2塊骨頭,兩隻腳各少一塊,如此一來就隻有204塊骨頭了。
第七軍醫大學發表在《解剖學報》的一篇文章中,根據不同的年齡、不同的性别、不同的地區人群進行調查後指出,中國人第五趾有兩個趾骨者占73.34%左右。
而在其他亞洲國家也有類似情況出現,例如日本有高達80.4%的人第五趾骨隻有2塊骨頭,歐美國家中僅有35.5%的人是同樣的骨骼形态。
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人類的出現是地球和生命發展史上的一個一個重大事件,然而,關于人類起源問題至今仍是科學界尚未完全解決的問題。
不過,有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環境因素在人類漫長的進化道路上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不同人群遷徙到不同地方,相關基因也經曆了自然選擇,受到環境以及生存條件的影響而産生了适應性進化。
就像膚色一樣,随着緯度升高,人的膚色逐漸變淺,不同膚色的出現是人類為了适應環境的一種進化結果,骨頭數量存在些許差異或許也隻是其中一個表現。
中國人普遍缺少的這兩塊骨頭,并沒有影響到日常活動,其實,受文化、生活習性、氣候等因素影響,東亞人在許多形态上與其他人種也有所差異,甚至更占優勢。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