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幾天就是農曆七月初七了,這就是中國本土的第二個情人節(第一個是元宵佳節)七夕節了。七夕又叫七巧節、七姐節、乞巧節等等。其是起源非常古遠的節日,在先秦上古時代的母系社會已經存在,并在西漢時期發展為中原民族的一十分隆重的大節日。
七姐節源泉于上古的女神崇拜。後世不斷的演化與豐富,令其聚增很多的神話色彩,然而當中最負盛名的就是一個牛郎織女的凄美故事,傳說當年的天帝(非玉皇大帝,因為這個神話比宋出現的玉皇大帝早)女兒七仙女,又叫織女,為什麼叫織女呢…是因為七仙女擅長織天錦霓裳,晴朗藍天的美麗晚霞就是七仙女所織的錦繡而所化的。
織女在天宮日複一日的編織天錦,終于枯燥無味的生活令其受不了,一天…織女隐瞞天帝偷下凡塵,是月老紅娘以天數安排下,織女邂逅相遇牛郎,頗此一見鐘情,結為連履。天帝得息,勃然大怒,派天兵神将把織女抓回天庭。牛郎悲痛欲絕而亡,化作天河岸西方的一顆牛郎星秀。
天帝便将織女(星)規限在天河東岸,使牛郎織女隔天河而不能相會,但這也助擋不住牛郎織女的熱熾愛情。後來天帝在三足鳥神的規說下,允許牛郎織女在每年的七月初七于天河相會一次。屆時在鳥神的呼喚,不計其數的喜鵲就會排排形成鵲橋橫跨天河東西,牛郎織女就會踏鵲橋相會了。所以每年農曆七月初七,天文現象,銀河之東的織女星秀就會與河西的牛郎星秀相會了,而且屆時,開始長秋冬羽毛的喜鵲的頭頂的羽毛卻是秃的,這是織女牛郎在過鵲橋時牛郎織女踩踏鵲頭弄丢的。
探古覓源,七夕節與上古的女神崇拜而起,而為什麼是于七月初七祭女神呢?這個與上古華民的數與神的相聯觀念有關,“七”數在上古被認為是與女子相關之數。中醫的母經《黃帝内經》就有講:女子以7歲一個周期。女子7歲腎氣盛,換牙齒頭發變長;二七天癸至,任脈通。天癸是腎精,任督二脈是"為一身陰陽之海,五氣貞元",也就是說,二七就來月經,可以生子女。三七腎氣平均,最後的牙齒長齊,發育完全成熟。四七筋骨堅,頭發長極,身體盛壯,到了頂點。五七陽明脈衰,面容開始焦黃,頭發開始掉。六七"三陽脈衰于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更年期),故形壞而不能再生育子女了。
在中國傳統民俗,很多活動都與農曆七月初七有關,舉實例如:作為傳統農耕大國的中國,南國農人每逢農曆七月初七就将稻谷用壇子裝好,并澆上适量的水,等待其完全發芽後,涼曬幹作為和胃順氣的價廉且效果良好的一味中藥。國家頒布的《中藥大辭典》認為:谷芽味苦,無毒。功能主治是:健脾開胃,和中消食,治宿食不化,脹滿,洩瀉,不思飲食的功效。看來七夕雖然已經過漫漫數千年了,然由此衍生的民俗還是有利于老百姓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