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蜓一般在池塘或河邊飛行,幼蟲(稚蟲)在水中發育。捕食性,成蟲在飛行中捕食飛蟲。食蚊及其他對人有害的昆蟲,但食性廣,所以不能靠它專門防治某種蟲害。已知種不超過5,000種。
幼蟲以鰓呼吸。常靜息不動,獵物靠近時方射出能纏卷的唇以捕捉之。發育過程中蛻皮8~15次,蛻皮次數在種内與種間均有所不同,無蛹期。從卵孵出後數分鐘,第一齡稚蟲的鞘狀表皮即裂開,釋出蜘蛛狀的第二齡稚蟲,早齡稚蟲取食小甲殼動物和原生動物等水生動物;後期稚蟲食搖蚊幼蟲、水生甲蟲和螺類,甚至小魚。翅芽在早期出現,随著蛻皮次數的增多而長大。稚蟲到最後一齡時,體内已形成成蟲的器官。幾天後稚蟲爬出水面,蛻皮而露出成體(羽化)。最大的蜻蜓通常在日落後離水,日出前起飛,所以很少見到其羽化。較小的種類在白天羽化。 剛羽化的成蟲體軟,生殖系統不成熟,色澤尚未完善。其最初的活動之一為飛離水域。成蟲的生活分兩個階段︰一為生殖前期,約2天~2周,随種類和氣候而異;另一為生殖期,約1~6周。在第一階段時積極取食,遠離水域。第二階段開始于性成熟時期,此時蜻蜓飛到交配的場所(通常是可以産卵的池塘、河流)。雄體到達稍早,沿著河岸或水面占據一定位置,并如鳥類一樣保衛其領域,驅逐其他侵入的雄體。若有雌體飛近或飛入該領域,則雄體便試圖與之交配。少數種類在交配前先有求偶炫耀。
交配的姿勢獨特。雄體用腹部末端的抱握器握住雌體的頭或前胸,通過它的動作誘引雌體将其腹部前彎,接觸到雄體腹部基部的交尾器。交配時多降落在地面,但亦可在空中進行。交配時間數秒至數小時。交配後雌體立即産卵,或經數小時、數天後産卵。産卵方式有兩種。産卵器發達的種類把卵産在水中或水上的植物組織内或其上,有的爬到水面下去産卵,可浸在水中達1小時以上。頭部能靈活轉動,複眼1對,較大,無産卵器的種類把卵從腹部末端洗落在水面上。有幾種産卵在流水中,但有黏附或纏結裝置,可防止被沖往下流。成蟲需有溫暖的氣候、食物和适于産卵的水體才能生殖。魚、鳥會捕食蜻蜓幼蟲,幼蟲間也互相殘食。羽化時可能被鳥和小型鳄類捕食。但成蟲在離開羽化場所後幾乎無敵害,飛行迅速靈活,差不多能避開所有敵害。溫帶地區的種類多以幼蟲越冬,幼蟲期可達1~5年,成蟲期壽命僅數周。
羽化的成蟲顔色各異,色度從金屬色到粉色不等。和其他昆蟲相比,其體型龐大,有些翼展達到16公分(約6吋),甚至最小的種類翼展也有2公分(0.8吋)。除了是極端敏捷的飛行動物以外,它們也是速度最快的昆蟲之一。蜻蜓翅膀肌肉隻有溫暖時才能發揮最佳功能,而若有涼意,這種昆蟲常在真正起飛前鼓翅生熱。蜻蜓的速度和敏捷性使它成為最有效率的飛行捕食者。獵物通常是飛行的小蟲,但有些蜻蜓經常吃掉本身體重60%的獵物。
年幼的蜻蜓——稱為幼體,經不完全變态中的半變态方式,有時稱為稚蟲——是水生動物,和成蟲在空中的情形一樣,是水中專門的捕食者。功能上無翼的幼體在顔色方面通常是斑駁或黯淡的,與生活環境中的沉澱物或水生植物顔色一樣。它們的突出雙眼類似成蟲,但擁有成蟲所有的驚人解剖結構。這稱為「面具」,是幼體第三對口器的融合體。面具大得不成比例,不用時收在頭部和喉部之下。面具尾端是一組牙狀的夾子,用來抓住蠕蟲、甲殼動物、蝌蚪、小魚等獵物。不同種類的蜻蜓幼體分别稱為趴蟲、穴蟲、隐蟲或夾蟲——其身形、代謝、呼吸端視所在的微小生境而定。
幼體從水中或水邊的卵子爬出,而卵的生産方式有3種。有些種類把卵産在植物組織中,有些把卵黏附在表水的底層或上方。卵也可能從腹部掉落或被沖至水中。幼體利用直腸内的腮,從水中吸取氧氣。腹部把水吸入,再經由肛門壓出。水可能以此方式大力排出,産生一種噴射推進的逃生方法。固體廢物亦以這種方式排出。随著幼體長大,它把皮蛻掉,未來的翅膀在幼體成長期間約有一半先變為明顯。接著,這些翅鞘在随後的蛻皮過程中快速增大。終于,幼體爬出水面(有時在夜間),進行最後一次蛻皮,變為成蟲,留下一張皮(蛻殼),也就是以往身體的外殼。
蜻蜓的交配也在飛行中進行。雄蜻蜓用腹部末端的鈎狀物抓緊雌蜻蜓的頸部;雌蜻蜓腹部由下向前彎,把生殖孔接到雄蜻蜓腹部第二節下面的貯存精子的器官,而後雄蜻蜓進行授精。
I think it’s a good artic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