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生活
/
社戲的江南風景
社戲的江南風景
更新时间:2024-08-08 03:12:45

社戲的江南風景?周啟來近段時間,斷斷續續重讀了些魯迅先生的作品,不禁再次贊歎起先生作品的精煉與厚重來我們知道,由于個人身份、地位及環境的變化,不同年齡的人,在閱讀同個文學作品時的感受是不同的,思考的内容也是不同的在閱讀魯迅先生作品《社戲》《故鄉》時,作品中的“月亮”深深地吸引了我,引起了我對這特有的“月亮”的進一步思考,并将這些思維的火花書寫下來,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社戲的江南風景?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社戲的江南風景(社戲故鄉中的月亮)1

社戲的江南風景

周啟來

近段時間,斷斷續續重讀了些魯迅先生的作品,不禁再次贊歎起先生作品的精煉與厚重來。我們知道,由于個人身份、地位及環境的變化,不同年齡的人,在閱讀同個文學作品時的感受是不同的,思考的内容也是不同的。在閱讀魯迅先生作品《社戲》《故鄉》時,作品中的“月亮”深深地吸引了我,引起了我對這特有的“月亮”的進一步思考,并将這些思維的火花書寫下來。

作為一個永恒的客觀存在,月亮既像一位忠誠的史學家,如實地記錄了一切曆史的滄桑變遷;又像一面高懸空中的明鏡,反射出發生在人世間的許多喜怒哀樂與悲歡離合。

《社戲》是魯迅先生一篇回憶童年生活的小說,描繪了他兒時月夜看戲途中所見的三幅美景,其中“月下行船”和“月夜歸航”充分地展現了故鄉生活的甯靜以及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典型的描寫有“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的吹來;月色便朦胧在這水氣裡。”“最惹眼的是屹立在莊外臨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戲台,模糊在遠處的月夜中,和空間幾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畫上見過的仙境,就在這裡出現了。”“月還沒有落,仿佛看戲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離趙莊,月光又顯得格外的皎潔。回望戲台在燈火光中,卻又如初來未到時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罩着了。吹到耳邊來的又是橫笛,很悠揚。”從這些充滿詩情畫意的描寫中我們可以明顯地感覺到故鄉生活的恬靜與溫馨,讓人感到這就是我們夢寐以求的理想生活世界,然而“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時代的風雲洗蕩了這裡的美好,隻留下滿目的蒼痍和蕭條。

《故鄉》中這一輪“金黃的圓月”之上有“深藍”的天空,之下有“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和一個“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的可愛少年,這就是作者回憶中的故鄉——30年前的它靜谧溫馨而有活力,其中蘊含着作者對故鄉的許多贊美和懷戀,可是時隔30年後,明月依然是那顆明月,但故鄉卻成了“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着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閏土那“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己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他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隻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着;手裡提着一個紙包和一支長煙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人已經不似以前那麼活潑有朝氣,早己被生活的艱辛和封建制度的嚴苛壓垮了,他和無數的舊中國兒女一樣被歲月煎熬得隻剩下麻木和堅忍,甚至連閏土與“我”之間的一點親密也被封建等級制度代替一空。整個村子荒涼而又蕭條,這輪明月不僅見證了中國曆史的滄海桑田,也見證了封建制度對老中國兒女的摧殘,其中滿蘊着魯迅對無數如閏土一般的中國農民處境的擔憂、對愚弱國民性以及整個民族命運的巨大焦慮。

從一般意義上說,故鄉是人的肉體和精神的誕生地,是一個人睜眼看世界的初始地和長養思想的母體,思鄉更多地灌注着人們對生命的原始與歸宿的體認。但是由于月亮意象的存在,使魯迅筆下的故鄉已經完全越過了懷念故土和追憶友人的表層内涵,讓故鄉曾經的美好和諧與現在的壓抑沉悶并存于同一作品,讓“朦胧的月光”和“金黃的圓月”的美好映照現實的殘破與黑暗,讓過去的和諧有生機與現在的荒涼蕭條形成鮮明的對比,讓這輪明月既記錄曆史的變遷又見證人世的盛衰,将往昔的“鄉愁”主題上升到對封建制度和黑暗現實的批判,表現出了魯迅先生對民族命運的擔憂和國民性的思考,月亮意象也因此超越了個人意緒而賦予了一層憂思整個民族命運的整體文化色彩。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