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經過數次擴容已成為龐然大物,其實部分已經和最開始的設想規劃有些偏離,當然也可以說是随着經濟發展而輻射能力擴大所緻。
那麼大家還記得長三角最早的成員城市是哪些嗎?在90年代至2000年初長三角經濟協調會數次召開,最終以江浙滬16個城市為基本框架,這些城市後來也被一直認定為長三角核心區。
但其實在更早的時期,還有個1.0版本的,不知道您是否了解?
長三角的最早構想是在80年代初,為達成區域經濟聯動發展,國家決定1982年底成立“上海經濟區”。這個經濟區以上海為中心,包括了江蘇省的蘇錫常、南通和浙江的杭嘉湖、甯波等,以後按照需要再行擴大。
1983年1月,關于建立長江三角洲經濟區的初步設想進一步明确,就在數月後上海經濟區正式挂牌了,并新納入紹興市,共同構成城市經濟網絡建設。
這10個城市也是最早的長三角成員城市,同時正是現階段長三角核心區城市,在細究的話會發現,除了杭州、紹興之外,其他城市也正是上海大都市圈規劃中的成員。
那麼問題來了,江蘇四個城市均是沿江,杭嘉湖也勉強算是長江流域,甯波和紹興呢?明顯和長江關系并不大,是在杭州灣南岸的,被納入了最初的成員城市。反而像揚州、泰州等長江沿岸城市要到10幾年後才被納入。
如果仔細分析這些城市的文化和曆史淵源,就會發現是處于同一語言文化圈的,那就是吳語區,它們在上海的崛起曆程中也是起過至關重要作用的。
有人奇怪了,包括江蘇省的北沿江城市不是江淮話嗎,怎麼南通也算進來了,所以不成立。但其實南通市的啟海地區是吳語區哦,也就是上海隔江對望的那片地區,加上南通市一直以來和上海經濟的聯系密切,所以納入南通在情理之中的。
這10個城市都屬于吳語區太湖片的,從中也能看出長三角的最初構想其實和長江的關系并不是太大,不然甯波、紹興就難以解釋了,而更像是傳統吳語文化經濟區。
那麼為何要用“長江三角洲經濟區”這個名稱呢?小編猜測可能是為了避嫌地方主義吧。尤其是以太湖片為中心的吳語文化圈在千年以來文化上非常鼎盛,是唯一能夠和北方文化抗衡的區域,所以貿然用吳語經濟圈來冠名,可能會引起不少争議的。
長三角後來的2.0版、3.0版就突破了原有的設定框架,更多是按照行政區域來擴容的,最終北到徐州、淮北、南到麗水、溫州,都被囊獲在内,成為一個含三省一市、幾億人口的龐然大物!
但從最初的設定來看,其實還是以固有文化經濟圈為主的,這也就解惑了很多人說的:浙江為何算長三角?其實本就不是以長江航道為中心的規劃設置,内核就是吳語核心區而已。
大家是否認同這一說法?有不同看法還請提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