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會孩子管理自己的時間?為什麼孩子缺乏時間觀念?,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如何教會孩子管理自己的時間?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如何教會孩子管理自己的時間
為什麼孩子缺乏時間觀念?
這是由于孩子對時間的感覺跟我們大人是不一樣的。大家可以回憶一下,是不是小時候的時間過得比現在慢?
随着年齡的增長,我們會覺得時間過得越來越快——總覺得小時候的時間感和成年以後的時間感是不一樣的。
山口大學時間學研究所的井上慎一教授曾說:“随着年齡的增長,覺得時間過得越來越快,無論性别或國籍,這都是人類共通的感受。”
在10歲孩子的眼裡,一年是有生以來的1/10,在50歲中老年人的眼裡,一年是有生以來的1/50,也就是說,孩子眼中的一年與成年人眼中的一年是不一樣的。
人類的時間感是由大腦的海馬體決定的。
① 玩遊戲、看漫畫的時候,父母要和孩子約定好“從幾點到幾點”。
② 父母要把和孩子商量好的“時間指示闆”放到孩子能看到的地方。
③ 快到約定的結束時間時,父母可以提醒孩子“差不多就要結束了”。如果已經超過了約定時間,父母一定要注意輕聲提示孩子“已經到時間了哦。”
父母要了解孩子的作業量,這樣才能幫孩子監督完成效果。
如果孩子沒能在規定時間内完成,父母一定要注意提醒孩子已經超時了。要和孩子重新溝通一下,看看有沒有必要更改一下完成時間。
4. 事情很多的時候,教孩子列清單整理大腦,區分輕重緩急
孩子念了小學之後,要做的事情越來越多。不光要完成學校的作業,還要上輔導班,去參加各種訓練。仔細一想,孩子每天從學校回來,到晚上睡覺的時間,其實很有限。除去吃晚飯和洗澡的時間,可用的時間實在少得可憐。
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該如何利用這幾個小時。如果沒有合理安排這段時間,到臨睡前就會發現:“該做的事還沒做!”第二天出門之前,才發現要帶的東西還沒整理好,會忘東忘西也就不奇怪了。
這時,父母可以讓孩子把這兩項分别列出來。參考孩子的清單,就能知道在特定的時間該做哪些重要的事情。
列清單,就是把腦海裡的想法都寫到紙上,然後通過清單來确認,什麼是必須要做的事。父母可以讓孩子羅列購物清單、每天要做的事,并養成習慣。
美國的孩子經常開展“頭腦風暴”,所謂頭腦風暴,就是把腦海裡能想出來的東西一股腦都列出來。
我自己也從“列清單”這個方法中大受裨益。每天早上,我都會把今天該做的事情清清楚楚地列出來貼在牆上。
像扔垃圾和給花澆水這樣雖然簡單但是不能忘記的小事,我也會寫出來。每當完成一件事,就可以把那件事“劃掉”。
每劃掉一件事,整個人都會感到神清氣爽。而這份成就感,也能成為督促行動的利器。
具體練習的時候,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把從學校回來之後需要做的事列出來。
父母讓孩子列清單的時候,可以對孩子說:我們一起來思考一下怎麼樣?你想做什麼呢?有什麼事是必須做的嗎?
有時候,孩子可能無法回答父母的這些問題,這時候父母可以問孩子一些具體的問題:你今天想要看什麼電視節目呀?今天都留了什麼作業呀?
或者通過這些問題給孩子提個醒,比如“今天練習彈鋼琴了嗎?”這個時候父母需要注意,不要先于孩子說出“你該做的事是××和××。”
列清單的時候,可以讓孩子盡可能寫得具體些。
比如,“看電視”要寫清楚“幾點到幾點,打算看什麼節目”,“玩遊戲”要寫清楚“今天玩多長時間的遊戲”。
5.引導孩子學會辨别想做的事情和必須做的事情
世界上有些東西是我們需要的,如食物、水和空氣、住所、衣服 ... 世界上也有不少東西,是我們想要的,這些東西讓我們感到快樂,好玩 ...
一開始,孩子可能一下辨别不出來,我們和孩子一起,把想做的事和要做的事都列出來。
首先,孩子剛開始寫清單的時候,可以把家長的意見“放到一邊”,完全按照自己想的來寫。
列出清單之後,父母可以問問孩子,在所有“想做的事”和“該做的事”中,哪些事是無論如何必須要做的,然後把這些事标記出來。
有時候,父母無法認同孩子的排序。比如,孩子可能隻寫了“想要做的事”,或是孩子可能計劃先去做那些完全不必急着做的事,抑或是,孩子的安排不符合常理,無法實現。
但是,父母一定不能對孩子的想法全盤否定。剛開始的時候,孩子還處于練習階段,所以,就算父母覺得孩子的選擇和排序有問題,也應該做出“原來是這樣啊”的表示,先認可孩子的行為。
升學後,孩子要做的事肯定會增多。這個時候,父母要在表示認可的基礎上,提醒孩子:“作業是不是必須做的事呢?”
可以像下面這樣,用便簽表示排序。可以讓孩子用不同的顔色來區分“想做的事”和“該做的事”。比如,用天藍色來标記應該做的事,用粉色來标記想要做的事。這樣一來,就一目了然了。
孩子一旦養成習慣,可視化的圖片就可有可無了,就算不貼紙,孩子也會通過自我管理按部就班完成任務。
6.找出哪些事在浪費自己的時間
猜一猜,讓地球上大多數人浪費了大把時間的事情是什麼?
對了,手機!你和我一樣,都中槍了麼?
呵呵,言歸正傳。時間是有限的,每天忙忙碌碌,卻感覺好像沒做什麼,不知道自己的時間花在哪裡,這也是人們從童年開始就有的通病 ...
所以,老師會讓孩子們進行自我反省,發現浪費我們時間的那些無效的事。
我的時間去哪兒了?
浪費我們時間的有兩種情況:
1、自己造成的,比如:花太多時間看電影玩遊戲聽音樂、不聽指示、缺乏計劃、不夠專注、花太多時間社交 ...
2、外部原因造成的,比如:環境嘈雜、别人妨礙了我、老師布置的任務不明确、家裡出了事、生病了 ...
發現時間漏洞後,讓孩子們進一步思考:
哪些事情浪費時間最多?
為什麼會這樣做?
這樣做的後果是什麼?
這個禮拜我能在哪些事情上少浪費時間?
我從哪裡開始具體做起?
和孩子坐下來,列出你感覺浪費時間的事,聽聽他的意見,他同意你的判斷麼?比如,玩遊戲,在他看來未必是浪費時間的!
重要的是,你和他要盡量達成共識,讓孩子認同哪些事是沒必要做、或者是應該提高效率的。這樣,他才會真心真意地去做自我修正。
盡管有時候還是管不住自己(我們不也是一樣麼),但他一定會在心底裡有這樣的願望:我要更好地安排時間,做更好的自己。
進步,就從這裡開始 ...
願這篇文章對你和孩子有用。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