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作頭條登出後,不少網友詢問八義集臭豆腐的事情,怎麼老街不見有賣了?紛紛表示遺憾。相比較八義集羊肉湯,臭豆腐的确鮮有售賣了,尤其最近這些年,隻聞其名,少見其貨,漸漸地,隻流傳于大家的口口相傳的回憶中了。
作為八義集人,搜集整理了一些八義集臭豆腐相關的信息,分享如下:
1.八義集臭豆腐的來曆 據老輩人口口相傳,約1740年前後,因家鄉發洪水,一位名叫劉祥勝的睢甯古邳人和父親一路乞讨來到八義集,并在此落腳,以做豆腐為生,每天起早貪黑的邊做邊賣。 有段時間,八集接連數十天都陰雨綿綿,劉祥勝做出的豆腐無法及時出售,隻好放在豆腐坊裡,但豆腐坊裡溫度很高,沒幾天豆腐上就長出了層層白毛,劉祥勝擔心豆腐變質無法售賣,就嘗試着加鹽腌制(類似腌制鹹鴨蛋,延長保質期的思路)。腌制幾天後,他吃了一塊,發現雖然有臭味,但味道很鮮美,遂依法泡制,略加改進,便做出了第一批臭豆腐乳。 這第一批臭豆腐乳一經上市,就受到八集人的追捧,臭豆腐的生意也越做越大,方圓百裡開始“臭名遠揚”。鑒于有的人覺得太臭,無法入口,在“青方(青方的意思是,青色的四四方方的豆腐塊)”的基礎上還開發了“紅方”,紅方不太臭,有些甜、鮮、香,也不那麼鹹。因為沒有傳承人等原因,劉祥勝的臭豆腐手藝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失傳了。
2.為什麼好吃?
一方水土養活一方人。八義集臭豆腐作為一種極具特色的風味,一經品嘗,常令人欲罷不能。其入鼻雖奇臭無比,至口卻潤若無物,沾舌則回味悠長,進喉已是妙不可言,在當地流傳這樣一句話“聞着臭、吃着香,品了一缸再一缸”。 為什麼八義集的臭豆腐好吃?這不僅取決于其做法,更重要的是當地的水質、調料和菌種。記得廠裡有一眼老井,深達百米,水質甘甜,可直接飲用。老廠長說過“我們的技術曾到很多地方去推廣,包括徐州、蘇州及山東南部,但都做不出這麼鮮美的味道,我們猜測有可能是水質的問題,八義集盛産石灰石,東邊就是縣裡最大的水泥廠。” 八義集之前水網密布,房亭河、不老河等支流貫穿小鎮,老醬菜廠兩面臨河,地下水充裕又甘甜。這是臭豆腐質量的先天條件。現在的周圍河道和地下水的環境,已經大大的改變了。
3.建國後的醬菜廠
1955年,在老街南頭,靠近小學,八義集醬菜廠成立,屬于集體所有制企業,現今該廠已經倒閉了。當時郭允啟是廠長,當年郭廠長為了能生産出臭豆腐乳,想盡了辦法。去找劉祥勝的後人,但是後人也不知道怎麼制作的,後來又去選擇用過的工具和留下的文字資料,根據整理出的步驟,醬菜廠又做了很長時間的實驗,大概是在兩三年之後才把臭豆腐乳做出來。 醬菜廠把青方紅方重新打造出來後,風靡一時,生意很紅火,業務也很多,生産十多種醬菜,但後來醬菜的市場越來越小。
我讀八小的時候,有個同學柳園,就住在醬菜廠,家裡人在裡面上班。經常和他一起跑到醬菜廠玩耍。醬菜廠裡面有大大小小成百個大醬缸,口徑一兩米,高度三四米,人捉迷藏躲進去,蓋上錐形的缸蓋,别人根本找不到。我們一群同學在裡面玩個不亦樂乎。廠子裡的管理人員,都非常害怕,也很惱怒。因為這麼大的的缸,裡面還有水,小孩子掉進去,說淹死,就淹死了,專門有人拿着棍子巡邏,逮着我們打,還告到學校。記得當時經常能看到鳥、雞鴨、貓狗等淹死在醬缸裡,當時不以為意,現在想想還是有些後怕的。柳園有一次跳進缸裡,就被他媽拎着耳朵,打了個半死。
4.臭豆腐的做法 、 臭豆腐雖小,但做起來卻煞費功夫,粗略算下來要曆時1年,具體步驟如下: (1)做豆腐:泡黃豆、磨漿、點鹵水,然後将做好的豆腐切分成火柴盒大小的小塊。 (2)發酵:發酵是在地窖裡完成的,溫室發酵和催化劑發酵等方法,都不如地窖好。地窖的溫度要保持在15-25度,高則容易腐爛,低則不易生菌。八集醬菜廠原有兩間地窖,地窖裡放滿了木架子,架子上層層摞着豆腐塊。發酵時間為半個月,待出窖時,豆腐塊上長滿了2~3厘米長的菌須。 (3)腌制:發酵好豆腐塊被放進缸裡,每放一層就要撒一層鹽和調料,缸滿後,再放入液态調味品,用蓋蓋上。據介紹,腌制時間長達1年,一般都是春節前入桶,第二年春節前完成。 (4)腌制好的豆腐塊會散發出奇臭的味道,外面包裹着一層泛黃的粘液,但入口柔滑,愈品愈香,回味無窮。如配以蔥白,蔥香混合着豆香,更讓人欲罷不能。每當啟缸的時候,方圓數百米都能聞到臭豆腐乳散發出的味道。
5.醬菜廠的現狀 十幾年前,回老家時,就發現八集醬菜廠關門了,原來的土地上面,建成了樓房。老街裡,更是見不到臭豆腐售賣了,據說别的地方有賣的,還做成了禮品裝,但這肯定不是八集街南頭老醬菜廠的産品了。也許是老醬菜廠搬家了。
5.八義集臭豆腐衰落消失的原因
(1)臭豆腐傳統做法複雜,加工條件差,比如發酵室奇臭無比,啟缸時能熏死人,願意接手這老手藝的人,越來越少。
(2)臭豆腐隻是一種特色小吃,當時食品匮乏,臭豆腐乳就着煎餅,開胃下飯,這也是尋常家庭無奈的選擇。生活條件一好,生活一改善,替代品多了起來,誰還在乎臭豆腐呢
(3)臭豆腐售價便宜,利潤低,費力不讨好,不如幹别的賺錢。
(4)品相難看、氣味不佳,難登大雅之堂,隻适合特定人群。比如我小時候,就不吃青方臭豆腐,紅方勉強能吃點。
(5)傳統做法不能大批量生産,也沒有暢通的銷售渠道。小時候,八集醬菜廠在各個鄉鎮都有醬油店,搭售臭豆腐,現在這種醬油店也早就消失雲散了。
作為土生土長的八集人,看到小時候特色産品的日漸衰落,也是挺遺憾的,有時想想,如果一塊青方能成為網紅,賣個十塊八塊的,也許就能把這個特色小吃救活了。這也隻是一種奢望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