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縮寫IT),根據百度百科的解釋:信息技術主要用于管理和處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種技術的總稱。它主要是應用計算機科學和通信技術來設計、開發、安裝和實施信息系統及應用軟件。盡管信息技術也有廣義和狹義之說,但人們一般都是從狹義方面去理解,把信息技術等同于計算機技術,中職信息技術專業的前身其實就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如日中天的“電腦班”。
但随着計算機教育的普及,新一代信息技術成為國家戰略,計算機業已成為“文化”。比如美國大學采用的,供低年級使用的計算機課基礎教材,教材名稱便叫《計算機文化》([美]瓊·詹姆斯 裡奇·帕森斯者),且自1994年第1版首發到2018年,二十多年已升級到了第20版,可見受市場歡迎的程度。
此時,中職職教人才突然發現:信息技術産業的蓬勃發展、升級換代及職業崗位的細分,并沒有給中職學生帶來更多的與他們專業對口的崗位,反而造成适合中職信息技術專業畢業生的崗位越來越少,而且他們在中職的三年專業學習已越來越難達到企業崗位的技術要求。盡管2018年和2020年《中國中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統計:中職19個專業大類中,無論是招生人數和畢業生人數,信息技術類中職學生人數仍然居首位,占了19個專業大類學生人數的16% 。可除了IT運維中小企業仍需少量的中職學生,絕大多數IT企業,尤其是中大型IT企業,更願意招收學曆高的信息技術類專業畢業生,IT企業普遍認為大多數持中職學曆的畢業生缺少培養潛力和培養價值。
中職信息技術專業如何定位?這是一個“老話題”,但也是每位中職管理者、信息技術類專業帶頭人、信息技術類專業教師需要冷靜思考的課題。與其它專業大類相比,中職信息技術類專業其曆史是一個從輝煌走向迷惘的曆程。
一、中職信息技術類專業的“輝煌歲月”
20世紀五十至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在他們稍稍懂事的時候就清楚地知道,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社會上最吃香的職業是:醫生、司機、殺豬佬(廣州人一般稱之為豬肉佬)。這三個職業除了醫生的入職門檻高,需要有較高的專業知識和學曆外;司機和“殺豬佬”無論是入職的門檻還是對該職業的知識量、技術量、學曆的要求并不高,學術則更是挨不上邊。但為什麼這兩個“低學曆”的職業能與高學曆、高知識、高技術含量的職業醫生并駕齊驅呢?甚至前者比醫生這一救死扶傷的職業更令人羨慕,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原因則比較簡單,就是資源的稀缺性。
由于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豬肉和汽車都非常稀缺,所以能“零距離”接觸此兩種資源的職業便有了“隐權力”。雖然這兩種職業工資單上的收入并不高,在當時人們心目中也不是一個非常“令人仰慕”的職業,但由于其“邊際收益”——隐性收入、收益遠高于工資單上的顯性收入。正如曼昆《經濟學原理》所說:資源的稀缺性決定了人們必須進行選擇,所謂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同理,九十年代中職信息技術類專業(俗稱電腦班)也是一個非常吃香的專業。之所以九十年代中職信息技術類專業成為當時中職專業的“香饽饽”,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電腦”在人們心目中是“高科技”産品,而且已走向了産業化和商業化,二是個人電腦從科學家的殿堂剛進入大中型企業和政府部門的辦公室,懂得操作電腦普遍被民衆視為是“高大上”的職業,平民階層隻有努力學習,願意交一筆學費,就能擠入白領階層。再者,當年個人電腦還未走進尋常百姓家,并且“電腦”在普通人心目中仍罩着一層神秘的科技外紗。所以學校或培訓機構,隻要有幾台電腦,找一個會操作電腦的老師(其實大多數計算機老師并非“科班”出身,隻是比學生更早接觸電腦),小廣告一貼,基本上不愁生源。
回顧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我們也可發現,當時中職開設新專業遠沒有今天的嚴謹,既沒有專業開設可行性分析,也無什麼調研報告,更談不上人才培養方案、教學标準制定等等規範性操作和專家指導,完全憑專業帶頭人的直覺或喜好,隻要發現市場有什麼熱點、需求,便毫不猶豫開設對接産業的專業。專業帶頭人更像改革開放初期時的民營企業家,敢想、敢幹、執行能力強,敢于試錯,堅信種下希望就會有收獲。
作為政府部門,自然也意識到了中職開設專業的“亂象”,為此,1993年國家教育委員會頒布了《普通中等專業學校專業目錄》。當年專業劃分是按科劃分,如工科、農科、财經科等,科下面有類,類下面才是專業。比如計算機專業便放在電子類,屬工科。
從今天規範的角度看,當初國家教育委員會頒發的《普通中等專業學校專業目錄》略顯粗糙。例如計算機及應用專業,雖說《目錄》也列出了培養目标、主要課程,但顯然沒有經過科學的調研和論證,更沒有考慮教學對象的年齡和文化基礎,基本上是照搬大學計算機科學專業的課程後進行簡單的删減。比如設置的計算機電路、數據結構、微機及接口技術、單片機及應用、離散數學、編譯原理等課程,過高的估計了中職學生的“理論水平”和學習能力,顯然沒有考慮到中職學生的文化基礎隻是初中水平,甚至不少中職學生還未達到初中文化基礎水平。
盡管課程設置違背科學,偏深、偏難,教材、師資、教學質量也遠不如今天,也沒考慮學習者的接受知識、技能的程度,由于市場對懂操作個人電腦的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大,能夠接觸到計算機的人又少,還是由于資源的稀缺性,造就了二十世紀九十代中職計算機專業的熱門,其他深層次的問題則被人們有意、無意間忽略了。
二、走向迷惘、困惑的中職信息技術類專業
但是,時間跨入21世紀,随着個人電腦進入尋常百姓家,小學、初中亦開設了計算機課程,計算機成為了人們生活、學習、工作、娛樂不可忽缺的工具,類似今天小汽車成了每個尋常百姓家代步的工具,汽車司機自然也從“神壇”墜落一樣,中職計算機專業從此風光不再。
其實,早在1997年,尼古拉•尼葛洛龐帝著的《數字化生存》風靡全球,就預示了作為“高科技”的個人電腦将成為普通人的工具。
事實上,當時中職計算機專業“熱”和“香”并非是中職學校普遍辦學水平高,教學質量好(不排除少數中職學校辦學水平高、教學質量好),而是中職學校有個人電腦這個稀缺資源(當時個人電腦對于大多數家庭來說還是奢侈品),電腦操作員又是市場緊缺人才 ,大學還未擴招,因此中職計算機專業出現了曆史上少有的“進銷兩旺”,就業前景好,生源質量雖不能和重點普通高中比,但還能和非重點普通高中争個高下。
可是,當大學的入學門檻降低,學校和培訓機構不再能壟斷個人電腦資源,操作型的計算機技能型人才趨于飽和時,中職計算機專業的輝煌也就走向了終結。
但人們普遍未意識到中職計算機專業的“輝煌歲月”是由于當時電腦硬件資源的稀缺性造就的,當勞動力市場從勞動力密集型向知識密集性轉型時,隻會拆機、裝機、打字、文檔編輯的所謂“計算機高手”便隻能退出曆史舞台。因此,當時有這樣一個觀點:計算機已和語、數、英等基礎學科一樣,應納入公共基礎課範疇,中職信息技術類專業沒必要存在。受此觀點影響,有些中職取消了信息技術類專業。不過,由于仍有相當多的未被普通高中錄取的初中畢業生願意選擇中職信息技術類專業,事實也證明,中職信息技術類專業,盡管處在低谷,但中職19個專業大類中,無論是招生人數和畢業生人數,信息技術類中職學生人數仍然居首位。學生似乎更是從自身的興趣而非從未來就業的角度選擇專業。有調查顯示:至少80%的初中畢業生他們之所以選擇信息技術類專業,是誤以為讀信息技術類專業可以自由自在的上網、玩電腦遊戲。
三、 中職信息技術類專業的
“自我救贖時代”
顯然,和普通高中學科化教學相比,中職專業化教學深受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影響,中職信息技術專業帶頭人必須像經濟學家、企業家那樣思考。比如某些中職信息技術類專業帶頭人便較早意識到了信息技術專業存在的危機,于是率先與其它專業協作開發新的專業。如某中職,信息技術專業與财經商貿類專業合作開發電子商務專業、物流服務管理專業;與美術專業合作開發計算機平面設計專業、計算機遊戲動漫專業;與電子、機電專業合作開發物聯網專業等。用經濟學的名詞就是“市場轉型”,該校信息技術專業亦因此獲得“新生”。
中職信息技術類專業自身也在不斷細分。一九九三年國家教育委員會頒發了《普通中等專業學校專業目錄》信息技術類專業隻有兩個:計算機及應用和計算機軟件。教職成〔2 0 0 0 〕8 号年頒布的《中等職業學校專業目錄》計算機專業又增加了計算機網絡技術和計算機及外設維修兩個專業,并且每個專業還有一至兩個專門化方向。201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組織力量對2000年頒布的《中等職業學校專業目錄》進行了修訂并于同年3月印發了《中等職業學校專業目錄(2010年修訂)》,信息技術類專業增加到了11個專業。201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組織力量對2010年頒布的《中等職業學校專業目錄》進行了修訂,信息技術類專業增加到了15個專業。細分專業和往專業專門化方向邁進的初衷是專業與崗位對接。
盡管中職信息技術類專業畢業生就業率達98%以上,但對口就業率多少?似乎并沒有多少中職願意觸碰這個敏感課題。而且今天,所有中職都往升學路上擠,專業建設的重點放在了拚技能大賽,而且選擇就讀中職的學生自身也對“對口就業”失去了興趣,他們更願意選擇升學率高的中職就讀。
四、當計算機已成為“文化”,中職信息技術專業如何定位抑或是中職信息專業教師如何定位?
今天,由于我們已逐步邁入全數字化時代,數字産業已成國家支柱産業,計算機也已像語文、數學學科,成為了“文化基礎課”。随着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大衆化,語文、數學的職業崗位已上移到了本科和研究生階段,顯而易見,中職其他專業的崗位亦在“上移”,如“學前教育專業”已上移到專科甚至是本科。意味着中職信息技術的職業崗位上移是社會發展、科技進步的必然。由于數字經濟的繁榮,目前,信息技術類崗位仍停留在高職、高專,但現實是高職、高專的信息技術類職業崗位已趨于飽和,數字經濟并不缺少高職高專培養的偏向于技能型信息技術人才,數字經濟緊缺的是信息技術高尖端的複合型人才。
顯然,中職信息技術作為專業已沒有多少職業崗位可以對接,中職信息技術作為專業面臨從未有的危機和挑戰。然而,如上所述,我們又必須面對一個事實:中職19個專業大類中,無論是招生人數和畢業生人數,信息技術類中職學生人數仍然居首位,占了19個專業大類學生人數的16% ,這種趨勢恐怕還會延長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因此,我們并不能簡單、粗暴的停辦辦中職信息技術類專業。
然而,如果中職信息技術隻是作為公共基礎課存在,中職信息技術類專業又應該學什麼?學多少?學多深?
國家教育部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從2021年9月份開始,中職公共基礎課《計算機應用基礎》改名為中職《信息技術基礎》。教材内容則根據教育部2020年頒布的《中等職業學校信息技術課程标準》編寫,同時取代了根據教育部2009年頒布的《中等職業學校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大綱》編寫的教材。後者與前者内容相比,隻是增加了物聯網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學時保持不變,仍然是120的總學時。
但中職的所有專業,如财經商貿類、加工制造類、交通運輸類等招生人數比較多的專業大類,無法離開作為工具的信息技術課程支撐,且每個專業類或專業對信息技術課程的要求并不相同,作為公共基礎課程的《信息技術基礎》無法支撐各個專業類對信息技術課程的不同需求。因此,中職信息技術老師是因信息技術專業和信息技術公共基礎課而存在,抑或是因支撐其它專業發展的存在而存在,值得中職信息技術教師深思。因為目前,中職所有專業大類都無法離開“數字化”這個元素、并對數字化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
反而是信息技術類自身的專業,如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網絡安全等新開設的信息技術專業在中職開設之初便遇到無法跨越的鴻溝,這個“鴻溝”就是新一代信息技術,其原理越來越深、技術複雜程度越來越高,對崗位人才的學曆、技術、技能要求以及學習能力要求亦越來越高。我們中職信息技術的專業帶頭人似乎忘記了我們的服務對象——受教的學生,他們的學習基礎目前是“每況愈下”。也忘記了施教的普通計算機老師,他們并非天才,指望普通計算機老師通過最少五天,最多21天的短期培訓或自學,就能融會貫通教授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網絡安全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期望太高。
由于新一代信息技術崗位已上移到高職、本科,計算機業已成為“文化”,中職信息技術專業仍定位在職業“崗位”,毋容置疑是不合時宜,并在走進一個“死胡同”。從學生、教師、産業的角度出發,中職信息技術專業,無疑應定位在夯實信息技術基礎,培養學生計算思維和提高信息化素養以及提高學生學習數字化工具的能力。
中職職教人也應該清醒地意識到,中職信息技術專業之所以能存在,而且學生人數一直居于中職所有專業大類之首,并非是市場需要中職培養的信息技術人才,而是考不上普通高中的占比至少10%的初中畢業生對計算機有興趣、對互聯網有興趣,社會上也普遍認為會操作計算機是一門必不可少的技能,且中職所有專業大類都無法離開“數字化”這個元素、并對數字化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也正是這些我們一直被忽略的因素,支撐着中職信息技術專業的存在。
作者:何力,廣州市黃埔職業技術學校
聲明:本文系轉載,是用于學習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錯誤或侵害權利人權益,請留言,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責任編輯:子龍
凝心聚力,續寫鄉村振興新篇章---市中職中心召開2022年首次聯合黨委會
家校攜手聚合力 協同育人促成長——我校開展“愛在家訪路上”活動
圖片新聞 | 寒假家訪,暖了家長學生心(二)
焊接、幼兒保育、中國舞、數控、蘇文忠工作室、機器人技術應用、汽車噴塗、钣金、護理、電氣安裝、新能源汽車檢測與維修等賽項來校集訓
我校召開宿管辦期末工作總結會議
圖片新聞 | 寒假家訪,暖了家長學生心
圖片新聞 | 放假離校了,學生宿舍怎麼搞成這個樣子?!
我校組織觀看紅色電影《跨過鴨綠江》
我校召開領導班子成員考核民主測評會
回首2021 | 職業能力建設領域10件大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