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3 1 2”模式,給高中生選科帶來12種組合。豐富多彩的文理搭配,讓那些遊離于文與理之間的高中生有了很多種自由選擇權,他們既可以做到決然一些,又可以兼而顧之,不再像以前非理即文那樣泾渭分明了。
可世事總是這樣,選擇越多越舉棋不定拿不下主意,退路越多越不知道哪條路是達到終點的最短捷徑。很多時候人生就像猴子掰玉米,總在期待着下一刻最大的那個。
此時此刻讀高一的學生們,正面臨着選科分班的重大抉擇,估計不少學生都在為如何做出明智的選擇苦惱吧!因為無論選擇哪種組合,都事關兩年後的高考分數,以及高考大學挑選專業。
就連家長群裡的家長們都激情澎湃,每天都讨論得熱火朝天:選擇哪一種組合,才能無限放大孩子的高考收益值。
高考雖然不是人生的終點,但是人生的重大轉折點。也許一步走錯,就會引起連鎖反應,以後步步都走錯。畢竟作為個性化明顯的新生代,做自己有興趣、喜愛的事情,将是他們以後擇業、就業的主要參考因素。
那麼,新高考選科的選擇權,是完全放手讓孩子自己做決定,還是家長提供參考意見,順勢而為地引導呢?
也許有人會說這不是廢話嗎?當然甯願選擇後者,哪些行業屬于熱門容易就業,哪些專業考研競争不激烈,哪些工種待遇好收入高還不用過度辛勞,畢竟家長都是過來人,肯定要比孩子了解得更透徹。
可事實上,無論是當下選擇新高考模式,還是将來選擇大學就讀專業,都沒有家長什麼事,因為如今的孩子太有主見,他們隻想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自己的人生路自己走,哪怕一條死胡同磕得頭破血流也不聽從家長的勸告。
這不,家有高一學生的朋友正為孩子選科這事,和兒子鬧得雞飛狗跳,親子關系也僵得互不理睬。朋友覺得對于選科這事,自己做過充分調查、分析,并且還咨詢了行業内的專家,總結出來的資訊很有參考意義。
可朋友的話都沒說完,兒子壓根就不聽,執意要按自己的思路去選擇“曆政化”,全校1700多人隻有十幾個人選這種組合,上課沒有固定的班,隻能走班。
如果說,選擇這種新高考組合的人非常有個性,堅持做自己。但另一種現象在新高考模式下,也漸漸地形成了主流,就是男生選物理的占多數,女生選曆史的占多數。
當地排名第一的重點高中,這學期剛開始就進行了選科分班。我們都知道女生會偏愛文科,但根本沒有想到曆史班裡55名學生裡有50名是女生。這種過于偏向的選科現象,将來會導緻什麼樣的結果呢?
3.8婦女節才剛過去一天,網絡上已經傳開了一則視頻,關于某大學裡的車輛工程本科班同學,全班59名男生給唯一的一名女生送禮物。“班寶”被獨寵的場面,着實溫暖又感動,禮品都擺滿了幾排課桌。
有人羨慕不已,插科打迹地開各種玩笑:
“這名女生既是班寶又是班花,還不得寵上天了!”
“當初要知道獨寵的待遇,我也填報這個專業,一輩子的高光時刻!”
“女生要是選個對象談戀愛,全班男生排隊四年都不一定有機會。”
“肯定會有單相思的男生借此機會送禮物表心迹。”
不管高考前的選科,還是高考後的選專業,如果将性别當成選擇的标準,這隻是一種傳統、定向思維模式,與興趣、愛好并沒有半毛錢關系。
雖然男生女生的大腦發育在本質上存在一定差異,但在學文還是理這事上,并沒有明顯的影響。不管在小學、初中還是高中,女生同樣也有理科很厲害,男生也有文科非常出色的。
到了大學後,由于專業不同,在男女比例方面有明顯的差異。比如經管學院、外語學院、法學院等院系中的專業,女生占比較大,男生占比較小;而在土建學院、機械學院、石工學院等院系中的專業男生占比較大,女生占比較小。
盡管如此,我們不能因為“少數服從多數”這個傳統觀念,就認定那少數的一部分人的選擇是不對的,不被接受;或者說他們的選擇逆流而上,畢業後不容易找到對口的工作。
其實,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雖然選科影響高考志願和大學專業,但與其擔憂以後的工作方向,不如着眼于當下,聚集自我把當下感興趣的事情做好。
對一般的高中生來講,畢竟是先考慮能不能考上大學,再考慮能考上什麼檔次的大學,至于學什麼專業,那是高考分數揭榜後,充分權衡比較高校分量後決定的事。
未來的就業形勢瞬息萬變,更何況靈活就業已經成了一股勢不可擋的潮流,很有可能專業與就業毫不相幹。目前每年1千多萬的大學畢業生,他們上崗後真正從事與專業相關性很高的工作得很少,也許不及10%。
因此,無論是新高考選科,還是填報高考志願選專業,首先要考慮的是興趣所在,保證能四平八穩拿到畢業證再說,至于以後要從事什麼工作,隻有先強大自己,以後才有更多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