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班進京
書名《梨園霓裳》作者: 韓青著
徽班進京是清代戲劇發展史上的大事,它直接促進了京劇的形成,這件事發生在1790年。
1790年是乾隆五十五年,乾隆要過他的八十大壽,舉國歡慶,各地都選取特産進貢北京祝壽。當時浙江鹽務奉閩浙總督覺羅伍拉納之命,選派在江浙地區唱得最紅的三慶班進京祝賀。這種進獻方式其實就是參加群衆演藝活動,增加生日氣氛,并非真的人皇宮演出。這一去,帶來了京城戲劇界的大震動。三慶班的班主高朗亭主攻旦角,技藝高超,很快就被稱為“京都第一”。徽戲也漸受矚目,群衆熱愛程度日漸高漲。
徽戲是安徽安慶一代的地方戲曲.以二黃腔為主,包括昆山腔、吹腔、徽調、四平調等。高朗亭是安徽人,原籍江蘇寶應,他唱二黃腔,演技一流。《日下看花》記載他的表演:“體幹豐厚,顔色老蒼,一上氍毹”(音渠書),宛然巾帼,無分毫矯強,不必征歌,一颦一笑,一起一坐,描摹雌軟神情。幾乎化境。”一個胖胖的面色蒼蒼的老頭,一走上演出的紅地毯,馬上變成一個舉止都極具魅惑的美女形象,這種演技,令人啧啧。
徽班戲劇優勢明顯,在地方戲雲集的京城戲劇界能夠脫穎而出,發展壯大,自然有特别之處。小鐵笛道人在《日下看花·自序》中說:“踵事增華,人浮于劇,聯絡五方之音,合為一緻。”短短幾句,透露出京城人觀劇的挑剔。官府推廣的昆曲有些冷清難懂,民間一聽到唱昆曲,都轟然散去。而新來的徽戲,聯絡五方之音,聲腔多,劇情熱鬧,所以受到歡迎。《揚州廁舫錄》說:“高朗亭入京師,以安慶花部合京、秦兩腔。”“善南北曲,兼工小調。” 高朗亭的戲班不但唱二黃腔,還唱京腔、秦腔、昆曲等,這樣一來,即使那些雅愛昆曲的士大夫們,也因為有他們喜歡的一部分昆腔而受到感染,逐漸喜歡起這個劇團的演出了,以至于京城的戲園裡常常出現“肩摩膝促,笑語沸騰”的歡樂場面。
徽班戲曲受到廣泛歡迎,進京的徽班漸漸多了起來,到了道光年間,“戲莊演劇必徽班,戲園之大者如廣德樓、廣和樓、三慶同、慶樂園,亦必以徽班為主”。戲莊是士大夫們娛樂的高級場所,屬于高級戲園系統,隻有昆曲戲班才能在那裡演出,這時候已經被徽班侵占了,
一個三慶班,不足以對京劇的形成産生巨大作用,其中還有其他徽班的貢獻。京劇史上一般稱四大徽班進京,促進了京劇的形成。這四大徽班.分别是三慶班、四喜班、春台班、和春班。三慶班進京最早,被稱為“徽班鼻祖”,他的名氣也最大,說徽班進京,也要談談其他三個戲班。
四喜班是安徽戲班,最早在蘇州、揚州等地演出,後來進了北京城.演出昆曲,《桃花扇》是其拿手劇目,“公會筵開白晝問,嗷嘈絲管動歡顔,新排一曲桃花扇,到處哄傳四喜班”。道光年問,他們改革了主唱方向,盡變昆曲而唱二黃腔,出現老生名家張二奎。
春台班是私人戲班,由徽商江春在揚州創辦。江春是歙縣人,兩淮鹽商總領,乾隆下江南江春都會參與迎駕,并為其演出戲劇。他的戲班龐大,有花部、雅部等,演員很多招聘于蘇州、安慶等地,秦腔著名演員魏長生就是其一。魏長生身價很高,“演戲一出,贈以千金”。他的加入使春台班增加了秦腔的元素。嘉慶年問,春台班進京。
和春班在嘉慶八年(1803)組班,屬于王府戲班,莊親王出資組建,以武戲見長。最初以昆腔、秦腔為主,後來增加了皮黃腔,道光年間,就以皮黃腔為主了。
以皮黃腔為主的四大徽班進京後,演出精湛、技術一流,劇目又适合群衆口味,所以自嘉慶至道光年問,取代了流行于京城的昆腔班、京腔班、秦腔班等,促進了京劇的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