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裡,我們見到了東亞地區我國東北和日本北海道等地的異常高溫,見到了我國破紀錄的猛烈暴雨,見到了形勢複雜的多台風混戰,這些異常天氣的背後,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去年秋季開始出現的拉尼娜現象。雖然在8月,上一次拉尼娜已經結束,太平洋已經是中性狀态,但拉尼娜在大氣中的滞後響應仍然存在,這是種種異常天氣仍然存在的誘因之一。
而現在,科學家們再次審視熱帶中東太平洋——熱帶太平洋的海水溫度異變似乎已經開始,從7月中旬開始,熱帶太平洋的海水溫度迅速下降,并且迅速的轉為偏冷态勢,這意味着熱帶太平洋的下一次模式轉換可能即将到來。
因此,美國海洋大氣管理局(NOAA)的分析員在8月12日給出的最新報告中指出,已經将拉尼娜現象在初冬前重新出現的可能性提高到了約70%,這意味着目前美國氣象機構已經比較看好2021年年末再次出現一次拉尼娜現象。
當然,目前熱帶太平洋表面的海水溫度下降還隻是表象,而且比1991-2020年的平均值偏離偏低約0.3度,這種距平偏低其實還是在中性條件的阈值内。但太平洋上方和下方的條件正在發生變化——比如在太平洋深處,分析員已經看到了一個重大變化:熱帶太平洋深處的海水溫度在過去一個月急劇下降,打破了數月以來熱帶太平洋深層溫度連續高于平均水平的情況,如果這些低于平均水平的深層水團持續存在,那麼它們最終會給表層提供偏冷的水,從而啟動下一次拉尼娜現象。
其次,在海洋的上方,風的變化也正在給出一些暗示——分析數據指出,東太平洋的氣壓高于平均水平,而西太平洋的氣壓低于平均壓力。科學界一般以南方濤動指數來判斷,這是一個以太平洋東部的大溪地島/複活節島和太平洋西部的澳大利亞達爾文之間的氣壓差來定義的指數。該指數的模式如同“跷跷闆”一般,西高東低意味着信風孱弱,更可能是厄爾尼諾現象,東高西低意味着信風強盛,更可能是拉尼娜。該指數在今年春季短暫下降後,在7月以來呈現上升趨勢,這表明太平洋東西向氣壓東高西低,這表明沃克環流加強,近地面自東向西的信風加強,增強的信風能使得秘魯洋流加強,将熱帶中東太平洋表層的冷水推到西太平洋,同時推動深層的冷水補充表層,種種作用都有利于熱帶中東太平洋降溫。因此,目前風和氣壓的變化,也被認為是拉尼娜預示回歸的迹象之一。
有了種種證據,大多數模型目前的趨勢都已經指向了同一種結果,就是都預測在北半球秋冬季将發生拉尼娜現象,這将和上一次拉尼娜組成一次“雙峰拉”過程。而大部分預測都認為厄爾尼諾現象發生的可能性極低,如果拉尼娜不發展,那麼太平洋将保持中性條件。
拉尼娜可能回歸,這對于很多人來說當然是聞之色變,因為大家之前已經聽說過了拉尼娜的“威名”——2008年初,我國南方遭遇了罕見大範圍雨雪冰凍天氣,造成嚴重影響,這被認為和當年拉尼娜帶來影響有關。但從曆史觀測的角度來看,拉尼娜對于我國最有可能的影響,是趨向于東北的偏冷和東南沿海的幹旱,因此拉尼娜會不會讓冬季出現大範圍雨雪冰凍,這其實還很難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