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搞什麼養殖投錢少收效快#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常常把一些不會遊泳的人稱之為“旱鴨子”,這個稱呼其實是含有嘲諷和調侃之意。所以在農村特别是生活的水鄉的農民,從小就喜歡下水撲騰,生怕不會遊泳背上了“旱鴨子”的名頭。
然而,如今,在有水鄉美譽的公安縣農村,旱鴨子卻成了緻富的代名詞,有的農民靠養殖旱鴨一年賺10萬。今天,我們就來聊一個養殖旱鴨發家緻富的故事。
五一期間,路過荊州公安縣境内的虎渡河,看到河堤邊停歇着密密麻麻渾身黑亮的禽類,它們三五成群或在樹下憩息、或在堤邊覓食、或河水裡追逐嬉戲。這些看起來似鴨卻比鴨子大、與鵝大小相等卻又一身黑的禽類引起了我的好奇,決定一探究竟。
走近一看,這種禽類不僅全身羽毛黑亮,而且兩邊臉頰長滿通紅的肉瘤,與普通的水鴨子和鵝有很大的區别,難道這是傳說中的大雁嗎?聽到我的問話,一位中年人迎了上來随口說道:這個不是鴨,也不是鵝,更不是大雁,這個叫番鴨、也叫洋鴨,因為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旱地裡,所以我們習慣性地稱之為旱鴨。
随後中年人向我介紹說:他叫劉新傳,今年50歲,在這裡養旱鴨2年了,今年是第二年養殖。你看,我吃住都在這裡,劉新傳朝河堤下一指,那就是我住的地方。
随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到河堤下有一處由鋼架塑料瓦搭建的大棚,旁邊還有二間活動闆房。大棚是旱鴨晚上休息的地方,兩間闆房是自己住的,24小時守着它們。
問起他為什麼要在這裡養旱鴨,劉新傳說完全是一個無心插柳的意外發現。
劉新傳有裁縫手藝,年輕時走鄉串戶給人做衣服,後來到城裡的服裝廠打工,一晃就是20年,也掙了一些錢,随着年齡增大,也漸漸厭倦了在外漂泊的打工生活,萌生了回家種地的想法,但是由于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負擔重,不得不放棄這種想法。
最近幾年,劉新傳每年年底回家,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有很多小販騎着三輪車來到農村,挨家挨戶地問有沒有旱鴨子賣,這些人不收雞,不收鵝,不收鴨,卻專門要收購旱鴨,而且有多少收多少,價格還很貴。
旱鴨子,劉新傳見過,隻有農戶零星喂養幾隻供自己食用,很少有人拿去賣錢的,可偏偏這個旱鴨子既走俏價格還高。
一般的人聽過了見過了也就忘了,不會當回事,可劉新傳卻上心了,他琢磨着這是不是一個緻富的路子呢?是不是可以回家養殖旱鴨呢?
為了穩妥起見,他決定先養一些試試看,那一年,劉新傳外出打工之前,買了50隻旱鴨苗,讓父母在家裡喂養。沒想到,這旱鴨非常好養,竟然成活了48隻,半年時間就長到了10來斤,年底回家,這幾十隻旱鴨最重的有15斤,平均12斤,被商販上門搶購一空,共計8千多元;第二年,劉新傳又購買了100隻旱鴨苗讓父母在家裡喂養,有了喂養經驗,這一年100隻旱鴨全部成活,年底賣出,收入接近2萬元。
有了這2次的試喂成功經驗,劉新傳再也沒有顧慮了,決定回家養殖旱鴨。
大量養殖當然不能在家裡,得遠離人居住地。旱鴨雖然大部分時間在陸地上生活,但是附近必須要有清潔的水源,供它飲用的清潔羽毛。
穿村而過的虎渡河邊就是最佳養殖地,那裡有自家荒了多年的幾畝旱地,還有寬闊的河灘河堤。
劉新傳在自家旱地裡搭了簡易的棚子,又建了兩間闆房,一切準備就緒,當年,就購回了500隻旱鴨苗,有了成熟的養殖經驗,喂養起來就非常容易,3月初購進的鴨苗,5個月後就長到10斤左右,商販上門一次性收走,價格10元一斤,總收入5萬多元,緊接着又購進第二批500隻旱鴨苗,養到年底春節前出售,價格漲到15元一斤,平均每隻12斤左右,收入8萬多元。一年的總收入在13萬左右,除去成本,純收入在8萬左右。
今年,劉新傳投資2萬多元,把簡易鴨棚建成抗風雨的鋼架塑料頂的大棚,養殖的規模也擴大到每批800隻,純收入在10萬元以上。
問及養殖旱鴨的優勢時,劉新傳說:與普通的水鴨和鵝相比,旱鴨适應能力強,抗病能力強、基本不會生病,既吃糧食也吃野草,飼料成本低,而且生長迅速,一般90天就能長到8斤左右,飼養5個月可達10斤以上。投資少,見效快,養殖成本低。
而談到養旱鴨的收益時,劉新傳給我算了一筆賬:一個勞動力一次可以養殖500隻以上,一年可以養殖兩批,每批按5個月上市,每隻10斤,按12元一斤計算,可獲6萬多元,兩批就是12萬元,除去養殖場建設、鴨苗費、水電費、工具費、防疫消毒、飼料費等費用6萬元,年純收入在6萬元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