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十個經典故事:1、三顧茅廬;2、火燒博望;3、火燒新野;4、舌戰群儒;5、智激周瑜;6、草船借箭;7、祭七星壇借東風;8、空城計;9、七擒孟獲;10、六出祁山。
1、三顧茅廬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劉備在中原吃了敗仗,逃往荊州依附劉表。徐庶和司馬徽見他一心愛才,就向他舉薦一個人,此人就是人稱“卧龍”的諸葛亮。諸葛亮不僅很有學識,又有才能,于是劉備就和關羽、張飛帶着禮物到隆中卧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
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隻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着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遊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劉備隻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地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2、火燒博望
曹操一心想平定江南,這一日聚集文武,商議南征。徐庶說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劉備得之便如虎生雙翼;夏侯惇不以為然,向曹操請命,要生擒劉備,活捉孔明。
曹操大喜,命夏侯敦為都督,于禁、李典、韓浩為副将,統兵十萬,進軍新野。諸葛亮被劉備拜為軍師調兵遣将,命趙雲為前部将,誘敵入博望坡;派關平、劉封備足引火之物,在博望坡等候,初更兵到即可引火;請劉備引軍為後援,敵軍一到即棄營而走,但見火起再回軍掩殺;亮本人與糜竺、糜芳引軍鎮守新野縣城。關羽、張飛和衆将初次見孔明用計,均疑惑不定。
夏侯惇與副将于禁、李典率軍來到博望。趙雲出戰,詐敗而走。劉備引兵接應,也棄營而逃。夏侯惇欺劉備兵少力弱,放心追趕,時天色已晚,道路狹窄。李典、于禁恐遭火攻,急忙提醒夏侯惇,夏侯惇猛然醒悟,但為時已晚,頓時火光四起,曹軍大亂,趙雲回軍趕殺,劉、關、張亦分頭殺出,曹軍大敗,夏侯惇狼狽逃走。
有詩曰:“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揮如意笑談中。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
3、火燒新野
諸葛亮第一把火燒博望坡,夏侯惇大敗。曹操卷土重來,派曹仁和曹洪大軍進攻新野。諸葛亮料新野保不住,勸劉備放棄新野,到樊城以避曹軍。留下新野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曹操的部将曹仁領的兵到新野,見城門洞開,城中無人,便引軍進城中駐紮。夜裡狂風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劉備軍往城裡射火箭。大火迅速燒起來。曹仁大敗,奪路而走。軍士自相踐踏,死者無數。
4、舌戰群儒
舌戰群儒,故事出自明代羅貫中所著章回小說《三國演義》。 故事講述諸葛亮為聯盟孫權抵抗曹操的過程中遭到東吳諸謀士的責難,最後都被諸葛亮一一反駁,啞口無言。
東漢末期,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獨劉備和孫權還有發展壯大的可能,曹操自知一下子吞并這兩股勢力還比較難。于是,曹操就派人拿着他的書信去東吳,想和孫權聯手消滅劉備。
孫權手下的謀士大都主張降曹自保,隻有魯肅主張聯劉抗曹。但魯肅自知難以說服孫權和東吳的文臣,親自到江夏,請諸葛亮共議破曹大計。諸葛亮在魯肅邀請下出使東吳。
東吳衆臣蔑視孔明,在谒見孫權之前,先安排他在集賢堂與衆官相會,想殺殺他的威風。東吳重臣張昭、顧雍等知諸葛亮來意,紛紛向諸葛亮發難,氣勢洶洶,不可一世。
東吳第一謀士張昭首先發難,說:聽說劉備到你家裡三趟,才把你請出山,以為有了你就如同魚得了水,想奪取荊襄九郡做根據地。但荊襄已被曹操得到,你還有什麼主意呢?
諸葛亮說:劉備取荊襄這塊地盤,易如反掌,隻是不忍心奪取同宗的基業,才被曹操撿了便宜。現在屯兵江夏,另有宏圖大計,等閑之輩哪懂得這個。國家大事,社稷安危,都要有真才實學的人拿出好主意。而口舌之徒,坐而論道,碰上事兒,卻拿不出一個辦法來,隻能為天下人恥笑。一番話,說得張昭啞口無言。
之後,一個謀士問:曹操屯兵百萬,将千員,你怕不怕。諸葛亮答:劉備退守夏口,是等待時機,而東吳兵精糧足,還有長江天險可守,卻都勸孫權降曹,丢人吧你。
諸葛亮面對群儒,從容不迫,對答如流,以降曹必亡,曹軍可以打敗之理,說服衆臣,駁得張昭“瞠目結舌,無言答對”;虞翻“面紅耳赤,低頭不語”;步骘、薛琮”語塞口呆“。
5、智激周瑜
孔明曰:操本好色之徒,久聞江表喬公二女有沉魚落雁之容,閉目羞花之貌。操曾發誓:“願得江東二喬,置之銅雀台,以樂晚年,雖死無恨矣。”今雖引百萬之衆虎視江南,其實為此二女也。何不以千金買此二女.差人送與曹操。操必班師矣。此範蠢獻西施之計,何不速為之?周瑜聽罷.勃然大怒,離座指此而罵曰:“老賊欺吾太甚!”
6、草船借箭
周瑜想殺掉諸葛亮,命他在十日之内造完十萬支箭,否則就殺了他,面對這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孔明有信心地回答說不須十日,三日便可完成,并立下軍令狀。魯肅十分擔心。孔明卻一點也不着急,他請魯肅秘密借二十條船給他,每個船上都要三十個人,還要紮草人一千個,并排列在船的兩側。兩天過去了,到第三天四更諸葛亮突然派人來請魯肅了,邀請他一同去取箭,魯肅将信将疑地和諸葛亮一起出發了。五更時分,船隊接近曹軍水寨。孔明令船隻一字排開。軍士擂鼓呐喊。曹軍水軍都督聽到戰鼓聲和呐喊聲,心想一定會有埋伏,便讓萬餘名弓箭手在江邊一字排開,向江中放箭。當稻草人上的箭插滿時。諸葛亮立即吩咐士兵把船隻調頭迅速離開了。
到了營寨,周瑜有點不敢相信。派人把草上的箭數了數,的确有十萬多隻。從此以後,周瑜再也不為難諸葛亮了。
7、借東風
赤壁之戰前夕,周瑜已經做好了準備,要發動火攻一舉燒毀曹軍的戰船,打敗曹操。但周瑜忙中出錯,竟然沒有想到火攻對風向的要求很高,而隆冬時節長江中遊一帶多刮西北風,沒有東南風。
周瑜為沒有東南風而病倒在床上。諸葛亮給周瑜開了個“藥方”,上面寫着:“萬事俱備,隻欠東風。”說他能借來東風,他讓周瑜為他搭起高九尺的七星壇,然後自己在壇上做法。幾天之後,果然刮起了東南風。周瑜乘機發動進攻,一舉擊潰了曹軍。
8、空城計
三國時期,諸葛亮因錯用馬谡而失掉戰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馬懿乘勢引大軍15萬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擁而來。當時,諸葛亮身邊沒有大将,隻有一班文官,所帶領的五千軍隊,也有一半運糧草去了,隻剩2500名士兵在城裡。衆人聽到司馬懿帶兵前來的消息都大驚失色。諸葛亮登城樓觀望後,對衆人說:“大家不要驚慌,我略用計策,便可教司馬懿退兵。”
于是,諸葛亮傳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來,士兵原地不動,不許喧嘩。又叫士兵把四個城門打開,每個城門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樣,灑水掃街。諸葛亮自己披上鶴氅,戴上高高的綸巾,領着兩個小書童,帶上一把琴,到城上望敵樓前憑欄坐下,燃起香,然後慢慢彈起琴來。
司馬懿的先頭部隊到達城下,見了這種氣勢,都不敢輕易入城,便急忙返回報告司馬懿。司馬懿聽後,笑着說:“這怎麼可能呢?”于是便令三軍停下,自己飛馬前去觀看。離城不遠,他果然看見諸葛亮端坐在城樓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彈琴。司馬懿看後,疑惑不已,深知諸葛亮一生謹慎,不會冒險,現在城門大開,認為裡面必有埋伏,于是令後軍充作前軍,前軍作後軍撤退。
空城計的故事,後被用于三十六計,意指虛虛實實,兵無常勢。
9、七擒孟獲
七擒孟獲,又稱南中平定戰,是建興三年蜀漢丞相諸葛亮對南中發動平定南中的戰争。當時朱褒、雍闿、高定等人叛變,南中豪強孟獲亦有參與,最後諸葛亮親率大軍南下,平定南中。諸葛亮将當地酋長孟獲捉住七次,放了七次,第七次在孟獲城将孟獲擒拿,并使他真正服輸,不再為敵。
10、六出祁山
諸葛亮恢複與吳的聯盟、平定南中後,就準備北伐曹魏。
第一次北伐在蜀漢建興六年(228年)春,他令趙雲等作疑兵,擺出由斜谷攻郿城的态勢,吸引魏軍;自己則率主力向祁山方向進攻,隴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繼叛魏降蜀,又收服了姜維,一時關中大震。可是馬谡違背諸葛亮部署,丢了街亭;趙雲等人出兵也不利,諸葛亮隻得退回漢中。不久,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又叛漢附魏。
第二次北伐是同年冬,諸葛亮乘陸遜在石亭打敗曹休之機,出散關,包圍陳倉,攻打二十多天未破,魏的援軍趕到,他不得已又退回漢中。
第三次北伐是建興七年,亮進攻武都、陰平,打敗魏援軍,占了這兩郡,留兵據守,自己率部回師。次年,魏軍進攻漢中,諸葛亮加強防守,又增調援軍,再由于連續大雨,子午谷、斜谷等道路不通,魏軍撤退。
第四次北伐是建興九年,蜀軍包圍祁山,魏軍統帥司馬懿迎擊,諸葛亮準備決戰。司馬懿知蜀軍遠來,軍糧不多,憑險堅守,拒不出戰。諸葛亮想用退兵的辦法引誘敵人,但司馬懿追趕很謹慎,蜀軍一停,他就紮營拒守。此時李嚴假傳劉禅要求退兵的聖旨,加上蜀軍糧草将盡,諸葛亮隻得班師,在歸途中以伏兵殺了魏國名将張郃。
第五次北伐是十二年春,諸葛亮率十萬大軍出斜谷口,到達郿縣,在渭水南岸五丈原紮營。司馬懿也築營阻攔,不與蜀軍作戰,料知蜀軍遠來,糧草運輸困難,想把蜀軍拖垮。諸葛亮也有準備,在渭水分兵屯田,作長期戰争的打算。諸葛亮在這次出兵前曾與孫權約定同時攻魏,五月吳軍十萬攻魏,不勝,撤回江東,所以蜀軍隻得與魏軍單方面周旋。八月間諸葛亮積勞成疾,病情日益嚴重,不久就與世長辭。死後,姜維等遵照他的遺囑,秘不發喪,整軍退入斜谷。
諸葛亮出師北伐共為五次,真正出兵祁山隻有二次;還有一次是魏軍進攻漢中,不是諸葛亮出擊。後世概而言之,說成是「六出祁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