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雪漠(xuemo)
選文|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經》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斬斷紅塵累,怡然賞佳音(一)
【原文】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複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随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老子開始表述道體了
-
其上不皦
也有說“其上不皎”的,前一個皦是清晰的意思,後一個皎是清晰明亮的意思。也就是說,就算道處于最高的境界,也不能增加它的明亮;即使日月星辰照耀着它,也不能增加它的光明。“其下不昧”,即使在瓦礫、屎尿之中,道也仍然存在,多麼低下的境界也不能讓它變得愚昧、昏昧。
-
其下不昧
即使在瓦礫、屎尿之中,道也仍然存在,多麼低下的境界也不能讓它變得愚昧、昏昧。
-
迎之不見其首
想要迎接它,卻看不到它的頭;“随之不見其後”,想要跟随它,又看不到它的尾。
這有點像《心經》中的一段表述:“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
-
繩繩兮不可名
“繩繩”就是綿綿不絕,像一團一團的繩子,無窮無盡,也像是亂麻。涼州有個說法,叫“亂麻纏了雞脖子”,意思是事務太多、諸事纏身。比如,有個人準備到小島上隐居,想要過一種簡單的生活,但小島上有很多老鼠,老是咬壞他的書和衣服,他就決定養隻小貓;小貓要喝牛奶,他又養了頭奶牛;養了奶牛之後,需要有人幫他放牛,于是他又找了個放牛人;這個放牛人太孤獨,他就給放牛人找了個老婆;給放牛人找了老婆之後,放牛人就和老婆生了個孩子……總之,就是各種各樣的麻煩無休止地出現。
所以,修道者才要出家,斬斷紅塵。紅塵中有很多享受,但他們仍然要出家清修。他們必須為心靈騰出一個空間,為生命減少一些可以減少的事情。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多好的享受也不要。為什麼?因為,多一種享受,就多一份麻煩,永遠都是這樣。你如果接受了一種享受,就必須接受那享受給你帶來的麻煩。
“繩繩不可名”就是這個意思,事情接連不斷,無窮無盡,紛繁複雜,紛湧而來,充滿變化,所以難以名狀。但不管什麼事情,不管什麼東西,最終都會歸于寂滅,都是幻化,都會在變化中走向“無”。
-
複歸于無物
“無物”就是“無”。有人認為它是虛無,但它不是虛無,而是道家的無。
-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它沒有任何形狀,也沒有任何外相,是無形無相、若有若無、沒有任何局限的、形而上的。什麼是“形而上”的?精神是形而上的,道體也是形而上的,看不見摸不着的東西就是形而上的;相反,肉體、物質、看得見摸得着的東西就是形而下的。形而上雖然謂之上,而且無形無相,但它需要形而下的東西作為載體,來承載它、顯現它、展示它。我們之所以說道無處不在,就是因為萬物都在向我們訴說着道,無數種物質的變化都在提醒我們道的存在。
前些時,我出去了一段時間,回到關房時,發現杯子裡長毛了,哪兒都長毛了,該長毛的地方全都長毛了。并不因為我忘了這些東西,心裡不裝它們,道就不在它們身上體現。不管我怎麼樣,它們都會變化,變化是無處不在的,一切都在生生滅滅。這種生生滅滅的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而改變的。任何一個地方都會發生。它們的背後,有一種原動力存在,這個原動力就是“道”。
“無物之象”也是這個意思。
“是謂惚恍”,有些地方也叫恍惚。過去,恍惚和惚恍是一個意思,但現在的恍惚已經不太對了。現在,涼州人說“我也恍惚了”,意思是我也記不清了,我也糊塗了,我的記憶也模糊了;但古文中的“惚恍”和“恍惚”指的都是一種不清晰、似有相似無相的狀态,氣功稱之為練功态、氣功态,是得道或入道時感受到的一種境界,它有一種恍恍惚惚、惚惚恍恍的感覺。有一首道歌中說,“先天氣,後天氣,得之者,長似醉”,這就是恍惚的境界。佛教修煉中也會出現這種境界,當你修得很好時,你會有一種非常陶醉、非常喜悅的感覺。包括伊斯蘭教的蘇菲派,他們進行近主修煉——也就是接近真主的修煉時,就會出現這種狀态。密乘修拙火的時候也會出現這種狀态。它是一種大喜大空的狀态。老子用“惚恍”來形容,釋迦牟尼說“緣起性空”。
一定要明白,《大藏經》浩瀚如海,其實隻講了幾個字:苦集滅道。它也解釋了道——道是什麼?道就是“緣起性空”。你說它存在,但它會變化,不會永恒;你說它不存在,它又确實有顯現上的存在。所以,釋迦牟尼總是用幻化來形容“緣起性空”,有時也用戲論,幻滅等,跟“惚恍”的意思相若。我覺得老子的表述非常高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