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韋绶,字子章,京兆人。
我想總會有一天,課外文言文的考查會把所有的史書都考遍,最後不得不從從原來選擇過的文言文中選取然後變換題目讓它重新回到學生的試卷上。這次全市期末考試的文言文選的是《舊唐書·韋绶傳》,百度了一下,關于他的資料真的是少得可憐。百度百科關于他的介紹隻有兩行文字,而且不是白話文,直接被出題人搬到試卷上了。《全唐詩》沒有韋绶詩,僅載詩句一句而已,“在室愧屋漏。”看來他的實在沒有什麼名氣。
2、少有至性,喪父,刺血寫佛經。
少年時就有純厚的品性,父親去世後,刺破手指用血書寫佛經。這孩子真是孝順的有點可怕了,我們給父母洗腳尚且做不到,人家還是個孩子就直接刺破手指用自己的鮮血抄寫佛經為亡父祈福。小朋友千萬不要效仿啊,你的爸爸媽媽會心疼的。
3、初為長安縣尉,遭朱泚之亂,變服乘驢赴奉天。
韋绶一開始擔任長安縣尉,縣尉負責抓捕盜賊。朱泚[cǐ]之亂,又叫泾原兵變,是唐德宗時期發生的一起兵變事件:建中四年(783年),泾原鎮士卒兵變,攻陷長安;唐德宗倉皇出逃至奉天(今陝西乾縣),并被叛軍包圍一月餘,史稱奉天之難。皇帝有難,韋绶自然要追随皇帝而去,不然留在這裡極有可能被叛軍給殺了,于是他脫掉官服喬裝打扮一下就騎着他可愛的小毛驢去奉天找他的皇帝了。
4、入朝為工部員外郎,轉屯田郎中。元和十年,改職方郎中,充太子諸王侍讀,再遷谏議大夫。
皇帝一看這小子忠誠啊,提拔升官,進入朝廷幹事。先是擔任工部員外郎, 工部員外郎,唐代有六部,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其中工部下設工部、屯田、虞部、水部四司,各司主官為郎中,次官為員外郎。 韋绶擔任工部員外郎沒有多久,就轉任屯田郎中,升了一格。元和十年,改任職方郎中,屬于兵部,同時充任太子及各皇子的侍讀官,兩次升遷做了谏議大夫。
5、時穆宗在東宮,方幼好戲。绶講書之隙,頗以嘲诮悅之。嘗密赍家所造食,入宮饷太子。
當初穆宗在東宮時,正值年少喜歡戲耍。韋绶講授經書的間隙,頻頻用嘲弄譏诮的話取悅他。曾經秘密攜帶家中制作的食物,進入宮中送給太子。
3歲看小,7歲看老,唐穆宗李恒年少時如此貪玩,長大當了皇帝更是變本加厲,最後在和宦官内臣打馬球時,有一位内官突然墜馬,如同遭到外物打擊一樣。由于事發緊急,穆宗十分恐慌,遂停下來到大殿休息。就在這一當口,穆宗突然雙腳不能履地,一陣頭暈目眩,結果是中風,卧病在床,後來迷信丹藥,中毒而亡,享年30歲,皇帝僅僅當了5年。李恒如此貪玩,作為老師不敢管教,反而為了保住官位說俏皮話來取悅李恒,韋绶這個老師不稱職。為了取悅李恒,他甚至違反宮禁私自從家裡帶零食給李恒吃,這個老師是不是太沒有原則了呢?
6、憲宗嘗召對,绶奏曰:“太子學書,至‘依’字,辄去旁‘人’。臣問之,太子雲:‘君父以此字可天下奏事,臣子不合全書。’”上益嘉太子之賢,賜绶錦彩。
唐憲宗曾經召見他對答,韋绶上奏說:“太子學習書法,到依字,總是去掉偏旁‘人’。我詢問太子,太子說:父皇用此字來處理有關天下人的奏事,臣子不應該全筆畫書寫它”。皇上更加贊賞太子的賢能,賞賜韋绶錦緞絲綢。
這個問題我查了很多資料,都不知道為什麼太子到這個“依”字的時候為了避諱要故意去掉人字旁,有知道的還望不吝賜教。
7、绶無威儀,時以人間鄙說戲言以取悅太子。
韋绶沒有莊重的儀表,時常用民間粗鄙的開玩笑的話來取悅太子。
8、太子因入侍,道绶語。憲宗不悅,謂侍臣曰:“凡侍讀者,當以經義輔導太子,而绶語及此,予何望耶?”乃罷侍讀,出為虔州刺史。
太子入朝奉侍(憲宗),學說了韋绶那些話。憲宗不高興,對侍奉的大臣說:“所有的侍讀官,應當用經書的義理輔佐引導太子,但韋绶說這種話,我還指望他什麼呢?”于是罷免他的侍讀官,讓他出京做了虔州刺史。
當老師不容易,當太子的老師更不容易,你天天給太子講亂七八糟的話,太子大概也沒有什麼判斷能力,竟然把這些民間粗俗俚語講個皇帝老子聽,皇帝老子當然不高興了,就免去了韋绶的太子侍讀的職務,讓他出京做了虔州刺史。
9、穆宗即位,以師友之恩,召為尚書右丞,兼集賢院學士,甚承恩顧,出入禁中。
穆宗登基後,因韋绶有師友之恩,召令他做了尚書右丞,兼任集賢院學士,還特别受到恩寵照顧,可以随時出入宮中。
當太子的老師是一個高投入高回報的職業,太子一登基為皇帝,立即提拔了自己的老師。
10、绶以七月六日是穆宗載誕節,請以是日百官詣光順門賀太後,然後上皇帝壽。
韋绶因為七月六日是穆宗的生日,奏請在這天文武百官到光順門恭賀太後,然後向皇帝祝壽。
從這點看來,韋绶這人确實有點阿谀奉承之嫌,此舉明顯是要取悅皇帝。
11、時政道頗僻,敕出,人不敢議。久之,宰臣奏古無生日稱賀之儀,其事終寝。
當時施政方略偏頗,敕令出來,人們不敢議論。過了很久,宰相上奏古代沒有在皇上生日當天賀壽的禮儀,這件事終于擱置。
唐玄宗李隆基是第一個正兒八經過生日的皇帝。重點是,這一天必須設宴奏樂,并且放假三天。中國有了第一個官民同樂的節日節。宰相之所以不同意給李恒慶祝生日,估計也是看皇帝太過貪玩,擔心他趁着生日又禍國亂政吧。
12、绶在集賢,遇重陽,賜百官曲江宴;绶請與集賢學士别為一會,從之。
韋绶在集賢院,遇上重陽節,(皇上)賞賜文武百官在曲江亭宴飲,而韋绶請求跟集賢院的學士在另一處宴會,(皇上)答應了他。
在唐朝,一個讀書人從參加科舉開始到進入官場,有三場宴會必不可少,分别是:通過鄉試考試,取得舉人身份後,需要參加“鹿鳴宴”;通過禮部考試,取得進士身份後,需要參加“曲江宴”;吏部選拔之後,需要自己整一場“燒尾宴”,以此來告訴親朋好友,自己不再是普通讀書人,“神龍燒尾,直上青雲”。
13、帝嘗問:“禳災祈福,其可必乎?”绶對曰:“昔宋景公以一善言而法星退之三舍,此禳災以德也。漢文帝除秘祝,每于祠祭,盡敬而已,言無所祈,以明福不可以求緻也。而二君卒能變已變之災,享自緻之福,著于史傳,其理甚明。如失德以祈災消,媚神以祈福至,神苟有知,當因以緻譴,非祈禳之道也”時人主失德, 绶因以諷之。
皇上曾經問:“消除災禍祈求賜福,這一定能靈驗嗎?”韋绶回答說:“從前宋景公因為一句好話而讓主管懲罰的法星退避三舍,這是用德行來消除災難。漢文帝廢除秘祝一職,每次在祭祀時,隻是敬意罷了,語言上沒有任何祈禱,來表明福佑不能夠靠祈求得到。但是二位君主最終能改變已經發生的災異,享受自己招來的福氣,這都在史傳中記載着,這裡面的道理很明确了。若有缺失德行來祈求災難消除,靠讨好神靈來祈求福祉到來,神明如果有知,應當借機來給以懲罰,這不是祈福消災的方法。”當時君主缺失德行,韋绶因此用這種方式委婉諷谏。
這段文字很長,涉及兩個典故,第一個是“宋景公三句善言”,在史記中有一則記載,說宋景公以三句善言(三大善念)延壽21年的史實。當年宋國‘司星’(看星相,研究天文之史吏)看出星辰之相,不利于國君,有國君當亡之兆,所以宋景公相當憂愁。司星之官子韋就建議,可以‘作法’使災殃轉移于宰相。但是,宋景公一聽,毫無自私之念,相反地,他立刻說:‘宰相,相當于我的手足股肱啊,怎能傷害他呢?’他願意自己承當厄運。司星又建議可以‘作法’把災殃轉移于人民。宋景公雖死難當前,仍然保有仁慈之心,他馬上說:‘國君是因人民而存在的,責任就是保護人民,怎能禍害人民呢?’他願意獨自承當。司星又建議,可以把災害移至歲收,宋景公,還是一本仁慈說:‘人民是靠歲收生活的,如果農作物收成不好,人民就會困苦’,他不忍心人民困苦,他甯可獨自承當。宋景公面對自己的死運仍有如此堅定的慈悲,這心力電波是很強大的,司星聽了也很受感動,判斷說:‘天高聽卑,您國君能有這種君人之言,星相也會受感召而動移。(心念電波可以改變影相)’,不久,星相果然移動三度,依星相法則,延壽21年。
第二個是漢文帝除秘祝,所謂秘祝,就是用祭祠的辦法禱告上天,将皇帝的過錯轉移到大臣身上,也就是嫁禍于人,這種行為國家中不方便提及,所以就以秘形容。
兩個典故,都是為了勸谏品行不端的皇帝,你可以想想這個皇帝是多麼荒唐了。
14、二年十月,檢校戶部尚書、山南西道節度使。辭日,請門戟十二,自将赴鎮。又訴家貧,請賜錢二百萬。又面乞授子元弼官。上皆可之。
二年十月,韋绶被任命為檢校戶部尚書、山南西道節度使。辭别當天,他請求朝廷給他十二門戟,自己帶着前往鎮守。又申訴家中貧苦,請求賞賜二百萬錢。還當面乞求授予他兒子韋元弼官職。皇上都同意了。
檢校戶部尚書,不需要掌握實際權力的官銜,有點類似于如今的“名譽職務”。比如杜甫曾經擔任過“檢校工部員外郎”,後世稱為“杜工部”。但杜甫一輩子都沒在工部待過,當時他的實際工作是劍南節度使嚴武的參謀。比如李元芳的“檢校千牛衛大将軍”就屬于這種情況。因為他之前隻是“千牛衛中郎将(正四品下)”,級别比“大将軍(正三品)”低兩級,不屬于“兼領平級、低級官職”的情況;而且李元芳并不在“千牛衛”管事、不參與大型朝會、儀仗,隻是跟着狄仁傑四處查案。
門戟:唐宋時廟社﹑宮殿﹑府州﹑貴官私第等門前陳列的戟。數目各有定制,用來表示威儀。韋绶給皇帝要這些,就是為了給自己撐門面。要面子,要錢,給兒子要官,韋绶真的是賊不走空。
15、绶禦事無術,洎臨戎鎮,庶政隳紊。二年八月卒,贈尚書右仆射。博士權安請谥為“缪”,竟不施行。
禦事,指治事。洎:jì,到,及:“~牧以讒誅,邯鄲為郡”。庶政:各種政務。
隳紊:huī wěn,意思指敗壞紊亂。
韋绶治事無方,等到了軍事重鎮,各種政務敗壞而紊亂。二年八月去世,追贈尚書右仆射。博士權安請求追谥為“缪”,最終沒有施行。
“缪”是一個惡谥,為什麼要這樣評價他呢?因為四個原因:①沒有莊重儀表,用粗鄙語言來取悅。②為皇上祝壽時不能遵守古制,建議偏頗。③外出赴任時,給皇帝提出種種條件。④缺少治理政事的才能。
韋绶這人,和衆多青史留名的人物相比,确實乏善可陳,無怪乎沒有什麼名聲。
——《舊唐書·韋绶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