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形容女性的詞,我覺得絕大部分都适用:多愁善感。
在談戀愛的時候,女性的内心戲很豐富,但多數是這樣的:
“他是不是喜歡我啊?
他應該不會喜歡我吧,又不漂亮。
說不定他看上我的優點呢?
别傻了,你有什麼優點!……”
在職場的時候,面對一些機會,我們更加忐忑:
“怎麼辦,要不要試試,說不定就成功了呢。
别傻了,怎麼會輪到你?看看你的競争者!
不是名牌大學畢業就是海外留洋,比不過學曆能力,連樣子都比不過!”
在女性的精神世界裡,有一個叫阿尼姆斯的家夥,它随時都有可能化作“惡魔”,攻擊女性的自信心。
你可以想象一個小惡魔的形象,揮舞着一根粗大的狼牙棒,追在你的身後責備你:
“你不夠用心!
你怎麼不多堅持一會!
已經不聰明了還這麼不努力!”
心理學家凱瑟琳·艾斯波說,女性之所以憂郁,常常來自内在的自我攻擊,特别是阿尼姆斯對自己的攻擊,它以一種否定自己的形式出現。
不斷地在内在否定自己的阿尼姆斯,就是故事裡巫師,每當女孩不聽話、有進一步發展欲望的時候,就會懲罰她甚至“殺害”她。
而那些被殺害的女孩,其實是過去的我們,一次次地嘗試卻又一次次地被自己内心的惡魔打敗。
身邊有很多這樣的例子。
在大學的時候,我們有申請到國外大學交流學習一個學期的機會。班上有個女孩子,績點高,綜合評分也很優秀。明明是有申請成功的資本,但是她卻先否定了自己:“怎麼可能輪得到我呢?”
即使我們再怎麼鼓勵,詳細地分析她的優勢,她還是覺得:你們是騙我的吧,我哪有這麼厲害,你們隻是在安慰我。
等看到别人高高興興地拿到通知的時候,她非常沮喪,同時也對自己進行新一輪的抨擊:我就是這麼沒用。
習慣于否定自我的人,在面對贊美或肯定的時候,常常會視而不見,完全将其在記憶中删除。
因為這與他們自我批判的習慣太過背離,明明是肯定的反饋,卻比令人沮喪的批評更讓他們不安。
每當媒體報道有關成功人士的故事,總是讓人發出贊歎:“這個人好厲害,怎麼能這麼棒!”
那些報道裡充滿了男性标準,外在的價值會形塑我們内在的阿尼姆斯,就會開始想:“或許我必須要像那個樣子才是夠好的?”
于是我們會質疑自己、貶抑自己,以至于不相信自己,也無法分辨和知道這其實是惡魔阿尼姆斯在說話。
女孩子沒有自信,不是因為她從未完成過什麼,而是因為她太相信那個貶抑自己的力量了。
但女性們不可能永遠處在這個階段,雖然時間或早或晚,但她們總會受到“召喚”——或許是婚姻,也可能是職業的發展,甚至是一些困境,都會促使她們轉變,把那個總是貶低自己的惡魔阿尼姆斯,變成鼓勵自己向前的天使阿尼姆斯。
就像那個“不聽話”的女孩,不但巫師的魔法對她失效,甚至能反過來讓巫師為她服務。
當她穿越了挑戰,決定不再相信那個貶抑的聲音時,它就再也不能影響她了。
台灣心理學家呂旭亞在新作《公主走進黑森林》裡說:
“女性自我意念的翻轉,來自于我們開始辨識到像惡魔一樣的阿尼姆斯的聲音,不管聲音來自内在或是外面,我們開始質疑它,當我們意識到并穿越它時,它的力量就消失了,還能反過來讓它為你服務,為你所用。”
所以,如果無法認識并擺脫我們内在的惡魔,我們就無法承認自己的能力,也無法去嘗試更多的挑戰。
相反,當我們認識到自己内心的暗面,能開始發出自己的内心深處聲音時,就代表着我們找到了自信。
我們不需要是個完美的人,隻要知道自己的強處,運用自己的分辨和邏輯能力,産生行動力、發揮能力和智慧,就能改變自我的狀态。
呂旭亞 著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當你終于鼓起勇氣走過内心的陰影與脆弱時,你獨有的生命禮物就在黑森林的盡頭
by: 《公主走進黑森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