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我是敏哥。我相信有很多英語習得者肯定會存在這樣一個疑問:“英文”和“英語”是同一個東西?是同一個概念嗎?
當然不是!這篇文章敏哥想以自己淺薄的理解來簡單說說:啥是“英文”?啥是“英語”?這兩者究竟有何聯系或區别?明白這兩者的概念對我們習得英語有何幫助?
啥是“英文”?啥是“英語”?
“英文”和“英語”一字之差,前者的“文”指的是“文字”、“文化”,後者的“語”指的是“語言”。
百科詞條對“文字”的解釋是:
文字是人類用符号記錄表達信息以傳之久遠的方式和工具;主要的組成要素有“音”(語音)、“形”(字符)和“義”(意義)這三個
from百科詞條
百科詞條對“語言”的解釋是:
語言(英文:Language)是人類進行溝通交流的表達方式;主要有“語音”、“詞彙”和“語法”這三個組成要素
from百科詞條
也就是說,“英文”指英語國家使用的語言(英語)的文字和文化,就好比我們的中國語文、我們的中國文化。那“英語”就是指英語國家的人之間相互交流的語言工具,就好比我們的“漢語”,是語言。
“英文”和“英語”有何聯系和區别呢?
要知道,人類一開始是沒有“文字”的。就像不會說話的嬰兒一樣,隻會用類似“咿咿呀呀”的拟聲詞和大幅度的肢體語言來溝通交流的。後來演變成各個群落,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口頭語言,再後來就産生了書面文字,作為一種載體、一種工具,用來記錄這些可以“表達意思”的語言。
“語言”和“文字”之間存在一種“從屬關系”:前者包含後者,後者從屬于前者:“文字”被稱為“書面語言”(Written Language),是“語言”的其中一種。除此之外,“口頭語言”(Spoken Language)和“肢體語言”(Body Language)都可歸為“語言”一類,都是用來“表達意思”和“溝通交流”的。
所以,是先有的“語言”,後來才有的“文字”。并不是所有的“語言”都有屬于自己的“文字”,那些沒有“文字形式”的“語言”是很容易面臨消失的危險的。
這一點我有切身體會。我是出生在福建省的一個小村莊,福建省是全國擁有方言最多的省份,毫不誇張的說,不用說市與市之間,就是村與村之間都聽不懂對方村的人在說什麼。“語言”組成的第一要素“語音”千差萬别,毫無聯系,毫無規律可言。而且,我們的方言都沒有“文字”,都是從小跟家人“耳濡沒有目染”地自然而然就會聽會說了。
然而,就拿我身邊的例子來說,除了像我這樣二十幾歲的一輩還會說,那些00年以後的年輕一輩都隻是“聽得懂但不會說”,我們的下一代(我的外甥這代)因為從小就生活在“普通話的環境”裡,連聽都聽不懂了。
我想,不久的将來,我們的方言注定面臨被“普通話”給壟斷的結局吧。
回歸正題,說完這兩者的聯系,再說說它們之間最大區别。
“語言”和“文字”是兩種不同的符号:前者是聲音(vocal)符号,後者是圖像(visual)符号;前者是“聽說”,後者是“讀寫”。能讀寫的是“英文”,能聽說的是“英語”,寫下來的是英文歌曲,唱出來的才是英語歌曲。
我們學生時期學的課程叫“語文”,不叫“漢語”;我們學習的二外叫“英語”,不叫“英文”。
為啥?因為我們的母語就是“漢語”,我們從小就會聽會說普通話,上學是為了“不成為文盲”。那什麼是“文盲”?“文盲”就是“不識字”、不會讀和寫“中文”的人,所以我們上課要學的“語文”。
那為什麼我們學的是叫“英語”,而不叫“英文”呢?其實,我們這兩者都學的,我們學習英語是不是有包含“聽說讀寫”這四大語言技能呢?裡面的“讀寫”就是指的“英文”,比如我們在做閱讀題時,老師會在旁邊小小聲地說“仔細讀這段英文,裡面有陷阱”(胡亂舉例。。。),這裡面的“讀”指的是“看”的意思,這裡用的就是“英文”,而不會說“仔細讀這段英語哦”,會感覺很奇怪。
明白這兩者的概念對我們習得英語有啥幫助呢?
敏哥費了好大的勁,也隻是淺淺地分析了下“英語”和“英文”這兩者的概念,其實“夠用”、“有個概念”就行了。那到底知道這兩者的概念對我們習得英語有啥幫助嘞?敏哥想說,幫助可大了!
首先要知道,無論是學習哪一科的知識,或是說掌握那一項技能,都有一個類似“知識樹”一樣的“框架”存在的。首先要有“根”和“幹”,然後才能生長出“枝”和“葉”,最後結出“花”和“果”。
而知道“英文”和“英語”的基本概念,就是習得二外“知識樹”的“根”;“英文”和“英語”所組成的要素就是它們的“幹”,後面再延伸這些“幹”的“分枝”,再長出“葉片”,最終肯定能“開花結果”——生長成一顆很牢固的“英語習得知識樹”。
下一篇文章,接着這篇文章,我們一起來“長長”英語這顆“知識樹”上的“樹幹”吧。
明天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