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生活
/
魯迅社戲詳解
魯迅社戲詳解
更新时间:2025-01-02 08:57:58

今年的8月12日是農曆的七月半,正值中元節,按照習俗,中元節是一個祭祀先祖、追懷先人的文化傳統節日,在漢字文化圈和海外華人地區有着廣泛影響,也被稱為盂蘭盆節,按照習俗,中元節這一天一般會祭祀先祖、放河燈祈福,還有不少地方會在中元節這一天特意吃鴨子,還有一種已經快要被人們忘卻的中元節舊俗,看目連戲。

目連戲是專門演“目連救母”戲文的傳統戲曲劇種,也是我國最古老的民間劇種,是曆史上最為有名、劇目保存最為完整、内涵最為豐富、規模最為宏大的佛教戲劇,因為是中國戲曲史中第一個有證可考的劇目,因此被稱作中國戲曲的“戲祖”。目連救母故事最初源于佛教傳說,到唐、五代時期出現了不少目連救母的變文,目連救母這個故事漸漸完整,到了宋朝目連戲盛極一時,在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中曾說“構肆樂人,自過七夕,便般目連救母雜劇,直至十五日止。”

魯迅社戲詳解(寫入過魯迅社戲)1

到了明代,在宋元雜劇的基礎上目連戲加入了雜技表演,并且拆分成了諸多簡短的折子戲,比如《下山》《戲目連》等,清朝仍舊大演目連救母,還增添了不少新内容,演完要十天之久。雖說目連戲并非是指定必須在中元節上演的劇目,但卻是中元節最為應景的劇目。目連救母算得上是古代的鬼故事,但并不是一個吓人的故事,說來還比較感人。講的是目連的母親青提夫人為富不仁,好殺生,其子目連極有孝心,青提夫人死後進了地獄,已經得道的目連為了拯救母親,于七月十五建盂蘭盆會,以得母親安息。基本上這是一個勸子行孝、勸人行善的故事,除了被改編為戲曲外,也被改編成連環畫廣為流傳。

魯迅社戲詳解(寫入過魯迅社戲)2

在魯迅的名篇《社戲》中,魯迅先生寫到他看的三場戲,其中令他記憶最為深刻的是兒時在老家紹興看的社戲。社戲是村子裡請戲班子來搭台演出,演的什麼戲?很有可能演過目連戲,紹興目連戲是紹興市的傳統戲劇,也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之一,是紹興水鄉社戲最主要的劇種,除了《社戲》這篇文章,《五猖會》中也有看目連戲的場景,《無常》《女吊》兩篇也與目連戲有着難以分割的關聯,紹興文理學院的劉家思在研究紹興目連戲與魯迅時提出紹興目連戲作為魯迅的家鄉劇種,對魯迅的藝術審美和審美心理定勢起到重要的影響,紹興目連戲中悲喜交織、人性與個性相融的劇場審美對魯迅文學藝術審美的形成有着潛移默化的作用。

魯迅社戲詳解(寫入過魯迅社戲)3

目連戲的演出帶有濃厚的祭神意味,場面莊嚴肅穆,甚至有點恐怖,但同時目連戲中還有豐富的武術特技表演,對演員的要求也相當高。目連戲誕生之初是在北宋的勾欄瓦舍,是一個與觀衆互動很強的藝術表演項目,延續至今目連戲還是一種時常出現台上台下打成一片的場面。目連戲過去基本依靠師徒之間口口相傳得到傳承,也曾一度面臨着無人看戲、瀕臨失傳的險境,目連戲中不少劇目僅在鄉村流傳,因演出減少、藝人老邁,大量資料已經損毀、失傳,在八九十年代後大量學者專家開始投入到搶救性保護目連戲的隊伍。而今目連戲在國内多有演出,雖則不能與京、昆大劇種相較,但這一非遺文化還是得到了傳承和保護。如今中元節看目連戲的民俗基本已經随着曆史的推移而消散,但目連戲這種獨特的民間藝術依然值得一觀。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沈昭

校對 李海慧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