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我家孩子上初一了,馬上就要期末考試了,但是最讓人頭痛的就是文言文翻譯了......".這是我昨天晚上在微信上收到的一條信息。
其實,文言文翻譯這個問題,比起之前我幫助其他家長解決的孩子記憶力差,偏科等問題要容易多了。我當時是這麼回複這位家長的:隻要按照我說的方法做,孩子就能輕松應對期末考了!
一、保留原文中的詞語
凡有古今意義相同的字、詞及人名、地名、物名、書名、國名、官職、年号、谥号、度量衡單位等古代專用名詞,翻譯時不宜改動,都要保留原詞。
例如: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嶽陽樓記》)
翻譯:慶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解釋:“慶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郡名,翻譯時把它們保留下來,照搬到譯文中就行了。
另外,文言文裡有不少成語在現代漢語中經常使用,如“披荊斬棘”“氣象萬千”“千鈞一發”等,一般都能理解,不需再譯,否則反而顯得不通順。
二、替換詞語
文言文裡的不少詞語所表示的意思現在仍在用,但現代漢語不再用原文的詞表示,而是用了另外的詞。翻譯時就要用現代漢語中意思與之相當的詞進行替換。
例如:十年春,齊師伐我。(《曹列論戰》)
翻譯: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的軍隊攻打我們魯國。
解釋:此句中的“師”“伐”要用“軍隊…‘攻打”來替換。
另外,有的詞在文言文和現代漢語中都常用,但表示的内容有區别,翻譯時不能用今義去推敲古義,而要用現代漢語中與文言文詞語的意思相當的詞去替換,以免造成誤解。
三、調整語序
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如:主謂倒裝、賓語前置、狀語後置、定語後置等,在翻譯時要根據現代漢語的語法規律來調整語序。
例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主謂倒裝)
翻譯:你太不聰明了!
例2:何以戰?(《曹刿論戰》)(賓語前置)
翻譯:~您憑借什麼應戰呢?
四、引申詞義
文言文裡一詞多義的現象比較普遍,往往一個詞可以有兩三個或更多的意思,這些意思不是憑空産生出來的,而是由一個本義派生、擴展、引申出來的,奇迹用切合原文語境的表示引申義的詞來翻譯。
例如:乃重修嶽陽樓,增其舊制。(《嶽陽樓記》)
翻譯:于是重新修建嶽陽樓,擴大了它原來的規模。
“增”本義是增加,引申為擴大;“制”本義是制作、制造,引申為規章、制度,再引申為規模。翻譯時選取它們的引審義。
五、增補詞語或句子成分
翻譯文言文時,下列幾種情形需要增補詞語或句子成分,由于時間關系,隻能講一種,有疑問可以直接加我微信交流!
文言詞語單音節詞居多,翻譯時應将文言單音節詞補充為現代漢語中相應的雙音節诃。
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曹刿論戰》)
翻譯:一大國的虛實是難以推測的,我懼怕他們有埋伏。
“測”“懼”“伏”都是單音節詞,應譯為雙音節詞“推測"懼怕。
六、删去不譯
文言文裡的一些虛詞,隻在句中起某種語法作用,沒有實在意義,在現代漢語裡也沒有相應的詞語對應,就可以删去不譯。
例如:陳勝者,陽城人也。(《陳涉世家》)
翻譯:陳勝是陽城人。
說了這麼多,其實歸納起來就是簡單的6個字:留,調,換,增,删,變。不過在實際的考試中,還是要學會靈活使用,才能獲得高分。
這其實也和孩子自身的邏輯思維能力有一定的關系,如何培養?這就是我之後陸續會在免費網絡公開課裡分享的内容了,當然,家長們也可以看看我分享在朋友圈的文章或者直接和我溝通!
請加微信号(2436931705),免費領取《超強學習能力法》書,我專注于記憶力提升、中小學學習方法的研究,希望能在教育問題上對諸位家長有所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