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古陶瓷?當我們欣賞古代陶瓷作品時,除了肉眼看到造型各異、色彩紛呈、兼具藝術性和實用性的外觀形貌之外,如何正确斷代,又如何了解其隐含信息?,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如何看古陶瓷?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如何看古陶瓷
當我們欣賞古代陶瓷作品時,除了肉眼看到造型各異、色彩紛呈、兼具藝術性和實用性的外觀形貌之外,如何正确斷代,又如何了解其隐含信息?
現代科技的“火眼金睛”發揮了作用。
“上博講壇”現場
昨天由上海博物館和新民晚報主辦的公益講座“上博講壇”上,上海博物館文物保護科技中心研究館員、長期從事中國古代陶瓷等文物的材料分析工作的熊櫻菲,就從材料學的角度對古陶瓷進行了解讀。
上海博物館文物保護科技中心研究館員熊櫻菲
對于熊櫻菲而言,陶瓷不單單是土與火的藝術作品,更是各類化合物經過配方和高溫燒結制成的無機矽酸鹽材料。
#1
紅釉瓷為什麼這樣“紅”?
上海博物館在專業領域開展古陶瓷完整器無損分析已經多年,即采用X射線熒光能譜分析獲取古陶瓷器的元素成分數據,從而推斷該古陶瓷樣品的産地和燒造年代及相關工藝信息。這一成功的技術創新應用對科學研究古陶瓷器有着重要的意義。
熊櫻菲舉例:清代是我國瓷器制作最輝煌的時期,名品疊出,特别是紅釉瓷的制作水平更是達到了曆史高峰。但由于過去研究瓷器的原料配方、呈色機理等都需要取樣分析,因此對清代珍貴器物的科技研究很少。
上海博物館建立了這套無損元素成分測量系統後,測試了大量的清代各類珍貴瓷器,特别獲取到了以前很少涉及的、珍貴的紅釉彩瓷名品的科學測試數據,從而對其有了整體的、更清晰的認識。
“上博講壇”現場,觀衆正在拍照記錄知識點
清代的紅釉(彩)名稱雖然多達幾十種,但呈色元素隻有四種:鐵紅、銅紅、金紅以及比較少見的一種以朱砂呈色“漆紅”彩;
色料的純度、色料與釉料的配比、釉彩的制作工藝決定了紅釉彩豐富的呈色,從而也産生了色彩各異的紅釉彩瓷名品。
珊瑚紅
胭脂紅
豇豆紅
朱砂紅
研究表明四種元素和所形成的紅色之間的對應關系是:
鐵紅 | “礬紅”“抹紅”“珊瑚紅”“紅彩”等 |
銅紅 | “鈞紅”“釉裡紅”“郎窯紅”“祭紅”“寶燒釉”“豇豆紅”“均紅”等 |
金紅 | “胭脂紅”“胭脂水”“洋紅”“粉紅”等 |
朱砂紅 | “漆紅”等 |
而近現代中有用鉻(Cr)、鈾(U)和錳(Mn)作呈色元素仿燒紅釉彩瓷,但在清代紅釉彩瓷器中尚未發現這三種呈色元素。
因此,完全可以根據古陶瓷完整器物的元素測量分析和這種對應關系的比對,來考察和探究古陶瓷完整器的制瓷工藝,确定其真僞,以及對其保護做出科學的幫助。
#2
青花瓷為什麼這樣青?
青花瓷,是我國陶瓷器中最著名的品種,也是中國文化的一個标志性元素。
近年來,青花瓷市場表現越來越火爆,拍賣價格屢創新高,另一方面,仿品也非常多,因此青花瓷的鑒僞研究格外受到行業關注。
2005年7月12日,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圖罐以 2.3億元人民币的天價成交
熊櫻菲介紹,上海博物館率先應用了一種科技手段輔助古陶瓷專家鑒别真僞:熱釋光年代檢測技術,這種技術通過獲取陶瓷器内部累積的釋光劑量,通過計算得到其最後一次燒制距今的年代範圍,是一種直接檢測古陶瓷年代的方法。
上博在七十年代末自己研制的熱釋光儀器(第一代)
古代青花瓷的色料來源于含氧化钴的天然钴礦,利用青花中钴料所含微量元素的差異也是鑒别青花瓷的一個方法。
現代科技對青花色料進行成分與結構分析,逐步厘清了不同時代的青花瓷用料問題,不僅為青花瓷演變等人文研究提供了基礎數據,也成為青花瓷無損鑒僞的依據。
元 景德鎮窯青花蓮瓣形盤
#3
廣富林的陶器有什麼特點?
上海廣富林遺址出土了不同文化時期的陶器,采用岩相分析等技術對陶器中的摻合料分析發現,良渚文化時期夾砂陶内部有些含有閃石類摻合料,有些則含有來源于變質石英岩的多晶石英;
岩相分析夾砂陶内部的閃石類摻合料
而距今4000年左右的廣富林文化時期陶器的摻合料雖也為石英,但主要來源于火成岩和砂岩,同時有圓形鐵質摻合料出現。
圓形鐵質摻合料
熊櫻菲認為,從陶器摻合料分析,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就是良渚文化與廣富林文化所制的陶器,原料選擇不同,工藝也有變遷,結合考古類型學判斷,良渚文化和廣富林文化之間缺乏一個明顯的承繼關系。
最後,熊櫻菲強調,科技分析研究判别古陶瓷,也需要各種信息數據的積累。
進行岩相分析的偏光顯微鏡
人文研究專家能以肉眼觀察斷代斷源,因為老專家本身就是一個“數據庫”,科技分析便是借助于現代科技的“眼睛”獲取古陶瓷的隐含信息——元素組成、顯微結構、光特性等等,配合人文專家根據器形、文字、紋飾等獲得的信息,形成綜合的、更完善的數據庫,對古陶瓷的判斷結論才更為準确。
而那些“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作假,他們隻能考慮到模仿文物的外在,很多隐含信息如微量元素組成、顯微結構就難以做到一緻。可能做到了後者,器形、釉色又不像了。
熊櫻菲
“鑒僞隻是一個功能,我們博物館人首先是保護好文物、傳承古陶瓷的曆史文化、恢複古代失傳的工藝技術,有了深入的研究才能更好地傳承利用。”
新演藝工作室
作者:徐佳和
圖片:王凱攝,上博講壇供圖
新民晚報文化部
來源: 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