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出門之前最重要的事是什麼?當然是看天氣啦!但不管是烈日當頭,還是大雨傾盆,一把雨傘,絕對是你最棒的助手。
遮陽避雨的訴求自古就有,一起來看看,聰明的古人都準備了怎樣的器具吧。
先秦
早期的傘被稱作“蓋”或“簦”,由草、竹片等制作而成,有柄可持,外形很像現在的雨傘,但還不能收起來。
用帛制成的傘最早出現在西周時期,帛制傘由于價格昂貴,一般為貴族所用,主要為達官顯貴、士大夫外出的裝飾品和權勢的象征。
圖片來自:Pexels
平民百姓買不起帛傘,生活中多使用鬥笠或者蓑衣,《詩經·小雅》裡就有人們穿蓑衣戴鬥笠的記載:“爾牧來思,何蓑何笠。”
蓑衣具有中國古代服裝的重要特征和标志:上衣下裳。上衣叫“蓑衣披”,顧名思義,是披在肩上的。下裝是一件圍腰短裙,叫“蓑衣裙”,與裳基本相似。有的稍長,從胸部連接至腰部,有點像現代女性的吊帶裙。
秦漢
這一時期的傘主要流行于特權階級,除了遮陽避雨,還是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征。裝在車子上的傘又叫傘蓋,一般的庶民百姓沒有用傘蓋的權力,當然也用不起。
秦代 秦陵一号銅車馬
秦始皇陵博物館藏
出土于秦始皇陵的彩繪銅車馬上帶有一柄傘,設計精巧,可以操縱機關傾斜來遮蔽不同角度的陽光,還使用了世界上最早的荷葉座和世界上最早的齒輪。
西漢 執傘女銅俑
雲南李家山青銅器博物館
至于拿在手上的傘,一般是曲柄傘,為什麼要将手柄彎曲呢?貴族出行一般都由侍從撐傘,但侍從地位低下,不能與其并行,所以專門設計了曲柄傘具,使得撐傘者能跟随其後,為了自己的彰顯貴族身份,可真是費盡心思。
秦漢時期,幾乎每家每戶都有蓑衣鬥笠,東漢許慎《說文》注曰:“蓑所以備雨,笠所以禦暑。”當時已經成為平民的日常用具。
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傘,與前代一樣,也是一種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隻有特定的階層才可以使用。北齊規定:王、庶姓王,儀同三司以上,用翟尾扇、紫傘。皇宗及三品以上官,用青傘朱裡。再其下一直到士人,用青傘碧裡。
太原北齊徐顯秀墓墓室北壁壁畫
《玉屑》中提到,元魏之時,為了便于步行、騎馬,“魏人以竹碎分,并油紙造成傘”,可見當時人們為了方便而發明了油紙傘。
油紙傘的出現得益于東漢蔡倫改進的造紙術,紙的使用得到普及,人們開始用廉價的紙來代替昂貴的絲帛制作傘面,并在紙上塗以桐油,使之遇水不化,用于避雨。
北魏 《列女古賢圖》屏風漆繪 局部
山西省博物館及大同市博物館分藏
《南史》中記載了一個有趣的故事:“(王籍)乃至徒行市道,不擇交遊,有時途中見相識,辄以笠傘覆面。”看見熟人也不打招呼,以傘遮面,蒙混過去,心中默念:看不見我看不見我。
除了傘面塗油,南北朝時,還出現了一種絲絹類紡織品塗上油後做成的“油衣”或“油帔”。《晉書·桓玄傳》中記載:“(劉)裕至蔣山,使羸弱貫油帔登山,分張旗幟,數道并前。”登山時使用雨傘不便,還是雨衣好使。
隋唐五代
隋唐五代時期,傘的使用更加普遍,人們除日常用于防雨外,也用來遮陽避暑。如宋代徐铉《稽神錄》:“江南軍使蘇建雄,……時盛暑赫日,持傘自覆。”
和前代一樣,隋唐時期統治者對傘的使用也作了非常具體的規定。如《隋書·禮儀志五》:“王,庶姓王,儀同三司以上,親公主,雉尾傘,紫傘。皇宗及三品以上官,青傘朱裡。其青傘碧裡,達于士人,不禁。”
宋 李唐《秋江待渡圖》局部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當時皇室和三品以上官員一般用紫傘、紅傘,中下層士人群體已經流行使用青綠色的傘,所以也不去禁止。
人們還充分利用大自然賜予的各種天然材料制作雨衣,如江南地區盛産的棕絲,棕絲是棕榈樹皮上的一種纖維,經加工也可編織成雨衣,俗謂“棕衣”。
五代十國 佚名 《雪漁圖》局部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唐代詩人韋應物有《寄廬山棕衣居士》詩“兀兀山行無處歸,山中猛虎識棕衣”。柳宗元《江雪》中描繪的“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可謂詩中有畫,讀來便覺浮現眼前。
宋元
到了宋代,傘的使用已經非常普遍,《宋史·輿服》記:“傘,人臣通用,以青絹為之。”當時大小官員中盛行青絹涼傘。
青絹涼傘還被用于婚嫁禮俗中,《夢粱錄》之《嫁娶》卷載:“至迎親日,男家刻定時辰,預令行郎各以執色,如花瓶、花燭……青涼傘、交椅,……前往女家,迎取新人。”
北宋 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局部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據統計,北宋著名畫作《清明上河圖》中,一共有42把傘,可見當時傘的流行。吳自牧的《夢粱錄》記載,當時傘的種類很多,形狀多樣,顔色豐富,都城臨安的制傘業發達,俨然已是全國的生産中心。
今天所見的太陽傘,在北宋都城汴京已經出現,且被商家普遍使用。在《清明上河圖》中的許多沿街店鋪前,就有張開的大遮陽傘,街道兩旁的空地上,也有不少小商販在張着的大傘下做生意。
宋朝官員甚至還利用油紙傘來破案,沈括在他的《夢溪筆談》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嘗有毆人死者,處厚往驗傷,以糟胾灰湯之類薄之,都無傷迹。……以新赤油傘日中覆之,以水沃其屍,其迹必見。”
元 佚名 《杜甫像》局部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蓑衣鬥笠的使用則沒有等級限制,平民百姓家,老少皆宜,宋代李迪的《風雨歸牧圖》描繪了江南鄉村常見的景象。
南宋 李迪 《風雨歸牧圖》 局部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放牧途中,風雨大作,兩牧童策牛逆風徐行,一人披蓑俯身緊拉住鬥笠,而另一牧童的鬥笠被風吹落,急忙去撿。
明清
據《古今事物考》載,明代對一品至九品的官員用傘都做了細緻規定,不同的等級使用不同顔色和樣式的傘,不可逾越。
明清時期,傘的樣式與制作材料,與前代相比變化不大,主要有方傘、直柄傘、曲柄傘、羅繡傘、油絹傘等。
清 冷枚 《雪豔圖》局部 上海博物館藏
《紅樓夢》在第二十一回中寫道:“寶玉聽了,隻得回來。剛至沁芳亭,見探春正從秋爽齋來,圍着大紅猩猩氈鬥篷,戴着觀音兜,扶着小丫頭,後面一個婦人打着青綢油傘。”
當時社會上普遍使用的還是油紙傘,油布傘,顔色以青為主,而今天,我們有各式各樣的折疊傘,自動傘,納米無水雨傘等等。
明代以後,雨衣的制作愈發考究,《酌中志》記載,宮廷的大臣們有的穿絹綢和蠶繭紙做的雨衣,有時也穿紅雨衣。
明 陸治《寒江釣艇圖》局部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在狂風暴雨的天氣裡,或者需要體力勞作的情況下,雨衣是比傘更方便的工具,即使是現在,我們依舊少不了它的幫助。
友情提醒,夏季天氣多變,出門前記得要看好天氣哦~
參考資料:
陶學鋒,《中國古代的傘文化》
秦菊英,《秦漢時期江南地區遊具設計及審美》
來源:博物館丨看展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