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園一角最美的月季?這幾天,杭州西湖旁幾棵柳樹的命運牽動不少人的心有網友反映,最近西湖邊景觀正在提升改造,但是西湖邊靠近少年宮這一帶原本的高柳卻都不見了,替換成了月季等“我有點想不通,柳樹不是西湖邊的标配麼,為什麼要弄走?”,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公園一角最美的月季?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公園一角最美的月季(視點西湖邊楊柳換成月季) 公園一角最美的月季(視點西湖邊楊柳換成月季)1](/uploads0/70cFvnSh_Q1YnxGkpoWK1HF6hhy/it/u=2651621121,1417751257&fm=253&gp=0.jpg)
公園一角最美的月季
這幾天,杭州西湖旁幾棵柳樹的命運牽動不少人的心。有網友反映,最近西湖邊景觀正在提升改造,但是西湖邊靠近少年宮這一帶原本的高柳卻都不見了,替換成了月季等。“我有點想不通,柳樹不是西湖邊的标配麼,為什麼要弄走?”
5月11日,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黨政辦公室工作人員表示,原來的柳樹有病蟲害,已經影響了樹的長勢和整體美觀。對此,園林專家也進行了會診,現在會診的方案是要換樹。“栽種的月季花是為了優化景觀效果,柳樹會再種上去,但整個工程還沒有完成。”該工作人員說。
從目前各方呈現的信息看,西湖旁确實有些柳樹“消失”了,原來的位置種上了月季。但準确說,那些被替換的柳樹不是被砍掉了,而是“遷移”,且它們是遭遇了“病蟲害”。言下之意,這些柳樹應該不會永久“消失”,日後依然有複歸的可能。
樹木和人一樣,“生病”了需要休息、治療,這個其實并不難理解。但柳樹與西湖的經典搭配所構築出來的景觀意義、文化意義已深入人心,公衆對于西湖旁幾棵突然不見了的柳樹的擔心,并非小題大做。
在中國傳統文化語境中,柳樹從來就被賦予了别樣的意義。比如,冬奧會上“折柳送别訴說中國式浪漫”的一幕,就是對柳樹人文象征意義的生動闡發。具體到杭州西湖,它與柳樹的搭配,同樣承載了許多文化曆史記憶。即便沒有去西湖身臨其境感受“柳浪聞莺”的意境,相信不少人都多少熟悉幾句與西湖楊柳相關的詩句。比如,很多人從小就對“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蔭裡白沙堤”之類的名句朗朗上口。
有網友在相關新聞下留言:“一株楊柳一株桃,才是杭州西湖”“柳樹才是西湖的靈魂”。不誇張地說,西湖與柳樹在文化意義上是一體共生的。沒有了柳樹——哪怕它已經遭受病蟲害影響,在很多人看來,西湖也注定會少一份韻味。明白了這一點,我們也就不難理解,這次“月季換柳樹”引發的公共讨論背後所對應的公共情緒。這背後的邏輯和價值主張其實并不複雜,那就是——承載着公共情感的景觀植物,看似隻是一草一木,卻需要小心處置。因為在城市、景區更新的過程中,市民情感、曆史文化記憶以及審美偏好,都應該得到保護和尊重。在程序上,涉及公共情感和利益的事務,也應該引入必要的公衆參與,事先做好告知、解釋工作,或是征詢公衆意見。
就拿這起事件來說,西湖邊部分遭受病蟲害的柳樹若不得不替換,要是提前向社會作出告知,并就哪種植物才是最好的“替代物”征求社會意見,相信公衆的反應就完全不一樣了。說不定,還能留下一段“共治”的佳話。
從更廣闊的意義上看,這次事件無疑再次提醒人們,關乎公衆情感和利益的事務,務必要以“公共”的方式來進行,多一些“問計于民”。當我們談曆史文化保護,談尊重城市的曆史脈絡,首先也必須是尊重人的情感需求和文化認同,不能偏離這個價值基點。
( 作者 朱昌俊 來源 紅星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