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因空氣質量排末位被約談的臨汾市,成功完成了一次“逆襲”:兩年前,臨汾成為“十三五”期全國50個首批創建“公交都市”的城市之一;如今,臨汾市已實現“公交車100%純電動,收車後100%能回場停放,回場後100%在本場站内充電”,走在全省乃至全國前列。
近日,交通運輸部“我的公交我的城”主題活動走進山西臨汾。南都記者觀察發現,作為傳統資源型城市,經營壓力和大氣污染防治壓力在一定程度上倒逼了臨汾的公交改革,臨汾城市公交引入新能源汽車、創建“智慧公交”、“空乘式服務”等特色品牌,走出了一條小城市特色的公交發展之路。
山西首個純電動公交車全覆蓋的城市
從1970年成立至今,臨汾公交已經走過49個年頭。每天,423輛公交車在臨汾市内28條線路中來回穿梭,維持着這座四線小城裡人們的日常出行。
喬志霞就是21路車上的一名駕駛員,已有24年公交車駕齡的喬志霞,見證了臨汾公交車從柴油車、汽油車、天然氣車到純電動公交車的變化。
27年前,剛滿18歲的喬志霞成為臨汾公交的一名乘務員,用她的話說就是賣票員。“當時臨汾隻有兩條線路,左環和右環,”喬志霞回憶,“那時的公交車車況比現在差很多,車門和窗戶都咧着口子,冬天寒風透過窗鑽進來,凍得人直打哆嗦,公交車的座椅也是木闆的,坐着特别不舒服。”1995年,公司開辟新的線路,經過學習後,喬志霞成為了一名公交駕駛員。
相比喬志霞,23歲的楊帆則幸運得多。楊帆從幼師專業畢業後成為臨汾公交的一名乘務員,最近剛滿2年。在她來之前,臨汾公交已經實現“全體變身”。
2016年12月20日,臨汾公交公司電動公交車達423輛,實現市區公交線路純電動公交全覆蓋,創全省乃至全國之最。次年8月,臨汾成為山西省唯一入選“十三五”期全國首批“公交都市”創建城市。
“這标志着臨汾市将步入創建公交都市的快車道。”臨汾市相關負責人說。
臨汾純電動公交車
近幾年,臨汾市區公交線路長度由原來的542公裡增加到780公裡,發車密度由每間隔10-8分鐘縮短至8-5分鐘。同時還實現了公交車100%純電動,收車後100%能回場停放,回場後100%能充電。其中,10路公交線路獲評全國“新能源公交高品質線路”。
“現在的新能源車操作方法跟以前完全不一樣,5分鐘就可以把電充滿,降低了駕駛員在線路運行中的勞動強度,相當輕松、安全。”21路另一位駕駛員郝斌元說。
公交環境的改善也赢得了臨汾市民的“芳心”,2017年-2019年10月份,連續三年,臨汾公交的優服市民滿意率都在98%以上。
“現在車内冬暖夏涼,車也不颠,沒有汽油味,老年人比坐在家裡還方便。”常年坐公交車出行的市民呂成安感慨。
“不能讓臨汾人呼吸全國最差的空氣”
臨汾公交發展的轉折期可以追溯到2011年,彼時,臨汾公交被劃入當地交通運輸局管理。次年, 國務院發布《關于城市優先發展公共交通的指導意見》, 将“公交優先”提升至戰略高度。
“政策下來後,政府的補貼也随之增多,對我們企業的良性循環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臨汾公交公司副總經理段寶強說。
據了解,臨汾市政府先後出台了《臨汾市城市公交财政補貼暫行辦法》《臨汾市市區公交發展規劃和服務質量考核辦法》《關于加快推進純電動公交車推廣應用的實施方案》等文件,推動臨汾市公共交通發展。
近幾年,臨汾公交更是邁向加速發展階段。
談及臨汾公交改革初衷,臨汾市交通運輸局局長馮小甯給出的答案是:不能讓臨汾人呼吸全國最差的空氣。
這透露出臨汾公交改革的一項“特殊背景”——大氣污染治理。
臨汾,是山西省一個典型的資源大市、工業重鎮。因空氣質量問題,曾連續兩年被生态環境部約談。
根據生态環境部今年年初通報的2018年12月和1-12月全國空氣質量狀況,在全國169個重點城市排名中,臨汾市均位列倒數第一,成為中國空氣質量最差的城市。
臨汾舊稱平陽,是華夏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和黃河文明的搖籃。從“華夏第一都”到中國空氣質量最差市,使得這座城市的環境治理備受矚目。
近幾年來,大氣污染防治成為臨汾市一項難點任務。為防治霧霾,臨汾公交還曾多次實行“公交免費”政策。
去年9月,《臨汾市打赢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提出,“到2020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總量分别比2015年下降20%以上。”“通過三年的努力,市區空氣質量摘掉污染第一的‘帽子’”。
“提升和改善城市的空氣質量,讓臨汾的天更藍,空氣更清新”成為臨汾市推動創建公交都市的一大重要目标。
423輛純電動公交車運行 相當于植樹138萬棵
今年,臨汾市給自己定的目标是“力争退出全國168個重點城市的‘倒一’”。
生态環境部今年公布的1-9月168個重點城市空氣質量狀況,臨汾排名倒數第三。“我們又往前走了走,但這是非常脆弱的,隻有零點零幾的差距。” 臨汾市副市長潘海燕說。
空氣質量的好壞主要取決于兩個因素,污染物排放和擴散條件。而這兩點,臨汾均不占優勢。
據潘海燕透露,煤焦冶電這四大産業在臨汾工業增加值中占比仍然接近90%,“産業結構還非常重”。 “産業結構是由能源結構決定,這使得空氣質量改變起來比較困難。”潘海燕直言。
此外,在大氣擴散條件上,臨汾市地形呈現“凹”字形,四周環山,中間平川,氣體流通性差,空氣自我淨化能力低。更為重要的是,“臨汾70%的重産業都分布在盆地最深的地方”。這使得臨汾的大氣污染防治需要标本兼治,以治标給治本赢空間,調整産業布局和結構。
潘海燕稱,去年的污染物源解析顯示,臨汾PM2.5仍然以燃煤為主,工業燃煤和民用占比比較大,去年煤炭消耗量仍然達到3300多萬噸,而機動車約占排放總量的15%,有個别指數排到前三位。
在環保的壓力下,提倡公交優先,綠色出行成為臨汾市在推進各項污染源治理中的一大重要舉措。
臨汾市交通運輸局調研員景俊青介紹,近年來,臨汾市累計投入資金4億多元,用于支持公交都市、新能源公交車推廣和公交充電站場建設、出租汽車及公共自行車發展。
臨汾自2015年引入新能源汽車,首批投入32輛純電動公交車試運營,至2016年底,用兩年時間分三批次實現了純電動公交車全覆蓋。
兩年多過去後,純電動公交的環保和經濟效益如何?
段寶強稱,423輛純電動公交車每年按3000萬公裡計算,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5萬噸,相當于植樹138萬棵。
而從經濟效益看,“我們以前用的全部是天然氣公交車,改為純電動公交車後,運營成本大為降低,僅以燃氣費用對比測算,以一輛純電動公交車每天行駛250公裡、每月行駛28天為例,天然氣價格3.8元/立方米,燃氣38立方米/百公裡,電價0.6元/度,電耗100度/百公裡,按照8年為更換周期計算,現在全市423台純電動車能節約兩億多元。”臨汾公交公司總經理張海城曾告訴記者。
公交出行分擔率目前還不到16% 引入“空乘式”服務
“您好,歡迎乘車,請往裡面走,謝謝”,這已經成為臨汾市民坐車時再熟悉不過的聲音。2015年,為吸引更多市民選擇公交出行,臨汾公交引入“空乘式”服務。
“空乘式服務”即按照空乘的标準對公交車組人員進行培訓,包括禮儀、溝通技巧、綜合服務技能等培訓。
空乘化服務培訓
為何提出這套理念?段寶強坦言:“當時公司公交發展遇到瓶頸,走不下去了。”據他透露,臨汾公交當時面臨着客源較少且乘客滿意度一直上不去等困境。
為吸引客源,結合公交乘客的需求,臨汾公交公司提出《臨汾公交60條安全服務标準規範》,規定了“空乘化”服務的60項細化要求,2018開始在臨汾市全面推行。
其中規定,駕駛員在乘客上車時要微笑着說迎客語,并同時作出相應手勢。
為将規範落實,臨汾公交公司實施了管理幹部、優服部、生産組、視頻監控中心等四級考核制度,“通過上站下線,視頻監控來落實服務标準規範,提升人員素質。”段寶強說。此外,公司還聘請第三方機構對車組人員的優服、市民對公交的滿意度進行抽檢。
據臨汾公交公司董事長安國全透露,目前臨汾市公交的出行分擔率還不到16%。
“這個數字并不高。”段寶強坦言,這與臨汾城市框架結構小有着很大關系。為吸引乘客優先選擇公交車,臨汾公交公司還做出了“智慧化”轉型。
在支付方式上,目前已經形成公交APP綜合服務、一卡通、微信、美團等10餘種方式,解決乘客“零錢少”難題。據安國全介紹,最新推出的人臉識别“刷臉支付”已在10路和17路公交車上安裝調試,今年年底前将完成全部公交車的安裝,市民乘公交車電子付費方式将由現在的“伸手刷卡”提升為“自動刷臉”。
近期,在臨汾市公交站台上,還安裝了近100台智能公交電子站牌,增加查詢公交到站時間、失物招領等功能。
智能電子站牌
“臨汾公交已走出了一條具有小城市特色的公交發展之路。”安國全說。
據了解,“十三五”期首批“公交都市”入圍城市創建周期為2017年至2020年,創建工作結束後,交通運輸部将組織開展評估工作,對達到創建要求的城市授予“公交都市”稱号。
“我們有信心,有決心确保在2020年底前完成公交都市創建工作,更努力打造新時代城市公共交通發展範例和樣本,讓城市公共交通真正成為人民群衆出行的首選。”景俊青說。
采寫:南都見習記者吳單 發自臨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