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志剛
美國記者斯諾在他的《西行漫記》中不無感慨地寫道:“走向陝北,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中華民族文化。”陝北之北的榆林地區文化厚重,語言豐富,譬如,今天的普通話是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聲調,而榆林地區仍保存古漢語入聲調值,說明古漢語在榆林地區影響之深遠。本文所論榆林地區諺語和歇後語在民間根深蒂固,源遠流長,值得研讨。
諺語,《現代漢語詞典》解釋:“在群衆中間流傳的固定語句,用簡單通俗的話反映出深刻的道理。”陝北諺語多為兩句以上對稱句式,字數相等,内容相似或相對,音韻和諧、質樸自然,也有單句類諺語,常用比喻、誇張、拟人等修辭手法以增強表達效果。
雙句類
六字式 一回生,二回熟;人是鐵,飯是鋼;一文錢,一文貨;小娃勤,愛死人;不傷心,不落淚;雲朝東,一場空;熱生風,冷生雨;笑一笑,十年少……
八字式 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不吃一塹,不長一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好借好還,再借不難;老鼠過街,人人喊打;傷人一千,自損八百;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十字式 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莊稼一枝花,全憑糞當家;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人争一口氣,神争一炷香;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
十二字式 人心齊泰山移,人心散線難斷;甯吃鮮桃一口,不吃爛杏一筐;美不美泉中水,親不親故鄉人;一日不讀口生,三天不練手生;吃米不如吃面,投親不如歇店;遠水不解近渴,好親不如近鄰;好漢死在陣上,賴漢死在炕上……
十四字式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一日之計在于晨,一年之計在于春;一家之計在于和,一生之計在于勤;梅花香自苦寒來,寶劍鋒從磨砺出;正月十五雲遮月,八月十五雪打燈;有田不種糧倉虛,有書不讀子孫癡;男人有錢變壞了,女人變壞有錢了……
單句類
五字式 節令不饒人;一俊遮百醜;瞎驢碰草垛;打狗看主人;山不轉水轉……
眼不見為幹淨;牛頭不對馬嘴;有眼不識泰山;一心不可二用;井水不犯河水……
七字式 大樹底下好乘涼;雙手寫不成八字;三句好話一冬暖;新官上任三把火;手心手背都是肉……
九字以上式 宰相的肚子裡能撐船;一個老鼠壞了一鍋湯;井裡的蛤蟆沒見過大天;十個手指頭伸出也有長和短;賣白面的見不得賣石灰的……
以上所舉諸例是從字數形式論及,若從内容分析涉及自然時令、農事經驗、生活哲理、治家養生和人情世态等方面,有識這士自可判别。
歇後語,《現代漢語詞典》注釋為:“由兩個部分組成的一句話,前一部分象謎面,後一部分象謎底,通常隻說前一部分,而本意在後一部分。”我認為前一部分是現象,後一部分是寓意。“通常隻說前一部分”應當是“有時也可以隻說前一部分”。在後一部分點明寓意時常有借用諧音以表述者。歇後語是群衆幽默情趣的顯現,讓人聽後忍俊不禁,樂趣橫生,既使語言生動形象,也使說理淺易有力,客觀上密切了群衆關系。例如:
棗核子改闆——能有幾鋸(句);歪嘴吹喇叭——嘴邪(斜)氣;西瓜地裡散步——左右逢圓(源);天上下雨地上滑——自己跌倒自己爬;外舅打燈籠——照舅(舊);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老虎屁股——摸不得;狗逮老鼠——多管閑事;木匠帶枷——自做自受;聾子的耳朵——擺設;關公面前耍大刀——不自量力;孔夫子搬家——盡是輸(書);甕中捉鼈——手到拿來;水缸裡插擀杖——端入端出;擀面杖吹火——一竅不通;隔門縫看人——把人看扁了;鮮花插在牛糞上——不般配;賣豆芽不拿秤——亂抓把把;雨後送傘——空頭子人情;秃子頭上的虱子——明擺着啦;頭頂害瘡腳底流膿——壞透了;吃挂面不調鹽——有言(鹽)在先;吃包子蘸醋——不想算(蒜);狗掀門簾——全憑一張嘴;木匠的斧子——一面砍;梁擔頂門——大材(才)小用;啞巴吃杏——心裡有數;鼻涕朝嘴裡流——順理;一碗水倒在地上——攬不回來了;珍珠沒眼眼——瞎寶貝……
諺語、歇後語是群衆智慧的結晶,涉及民間生活諸多方面,成為群衆日常交際的口頭用語,既可說明事理,也間接溝通了感情。原省文聯主席李若冰說:“在陝北這塊可愛的土地上,蘊藏着豐富而又獨特的文化資源,挖掘、研究和弘揚陝北文化必将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作出可貴的貢獻。”希望文人學士能再整理出一部詳實而權威的陝北方言巨著,以飨讀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