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龍敏飛
“幸福不是靠張嘴要來的,不是伸手要來的,不是家中翹着腳等來的。你看看那些開車、住洋房的人家,哪個是靠低保富起來的,不都靠自己雙手?!”據澎湃新聞網報道,近日,一段雲南扶貧工作者的話在朋友圈和自媒體刷屏。從這名扶貧工作者所說的内容來看,其實是在激勵這些貧困戶,希望他們自力更生,在政府的幫助下依靠自己的雙手勤勞緻富。
“扶貧,就是貧困了就幫一把,牽着你走一步”“幸福不能等靠要,要靠自己的雙手去打拼”……每一個人,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權利,但過上“美好的生活”不能“等靠要”,而必須用自己的雙手去開創,用自己的勞動去緻富。
此前,《半月談》雜志的記者曾深入湖北、貴州、吉林、山西等地走訪,結果發現,部分地區貧困戶中存在較為突出的“等靠要”思想:坐等扶貧工作者主動上門;靠着底線政策苦捱;别人有的待遇一樣不能少;評上貧困有本事,一讓脫貧就不幹……這般現象證明,“精神貧困”已經成為脫貧攻堅路上最難過的坎、最難爬的坡。
如此現實,對扶貧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戰。因為,扶貧工作說到底還是需要“内力”與“外力”一起推動的一項事業。目前,“外力”的作用下,精準扶貧、精準施策如火如荼地進行;“内生動力”也在很多貧困戶心目中生根發言,成為很多貧困戶脫困的法寶。但也無法否認,極少數的貧困戶依然存在内生動力不足的問題。
河北白莊子村68歲的白餘今年申請正式脫貧,他希望“讓國家對我的支持轉變給更需要幫助的人”。
緣于此,扶貧工作者十分着急。對扶貧工作者來說,他們一頭紮進扶貧事業,最大的心願就是希望貧困戶能盡早脫貧,與全國人民一道進入小康社會。為了這樣的目标,無數的扶貧工作者堅守一線、奮戰一線為貧困戶想辦法、出主意、引路子,也湧現了許多的先進典型。比如放棄大城市的工作機會,毅然回到家鄉,在脫貧攻堅第一線傾情投入、奉獻自我的黃文秀;比如多次徒步深入農戶家中,卻意外在駐村扶貧途中發生交通事故因公殉職王秋婷。
但無論何種形式的扶貧努力,都離不開貧困戶自身的努力與配合。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扶貧工作更是這樣,最終還是需要激發貧困戶的内生動力,才會給脫貧注入源源不斷的動能。扶貧工作者在視頻中的“教育”,或許有些忠言逆耳,卻是對貧困戶負責任的表現。如果扶貧工作者對貧困戶的問題不指出、不提醒,任由其發展,那隻會助長不正之風,延誤精準扶貧的整體進度。
扶貧幹部黃文秀生前照片
今年是打赢脫貧攻堅戰的關鍵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攻堅期。要完成這樣的艱巨任務,的确需要扶貧與扶志、扶智一起抓。
簡而言之,對每一名貧困戶乃至是每一個人來說,都請讀懂扶貧工作者對貧困戶的拳拳之心,讀懂他們對扶貧工作的較勁與認真。“扶貧不養懶漢”,對“懶漢”們來說,是時候覺醒了。(龍敏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