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内容需要理解和遷移應用,不适宜做成思維導圖,我們可以按照以下的流程進行學習。
首先,我們要明确很多對的名詞概念,這些概念如果還不清楚,先看課本明确一下,包括:
自花傳粉/異花傳粉
自交/雜交(測交)
正交/反交
顯性性狀/隐性性狀 (相對性狀、性狀分離)
顯性基因/隐性基因(開始學的時候用的顯性遺傳因子和隐性遺傳因子兩個詞,後改為基因)
純合子/雜合子
等位基因
表現型/基因型
符号:P、F1、F2、×、⊗
基因的分離定律應用了假說演繹法,是本章節的知識框架,其過程是:
1)提出問題:為什麼F1隻有一種性狀而F2卻有兩種性狀,且比例為3:1呢?
(2)做出假說:即孟德爾的對分離現象進行的四個解釋。(課本第5頁)
(3)演繹推理:如果上述假說是正确的,那麼F1與隐性個體雜交(即測交),後代有兩種表現型且比例為1:1。
(4)驗證假說:進行測交實驗,觀察後代的表現型及比例。實驗結果與推理的結果完全一緻。
一、提出問題
課本圖1-4
提出問題環節可以用課本圖1-4高度概況一下,其實有很多同學容易忽略這一張圖,覺得沒太多用處,實際上這一張圖是很多遺傳題的基礎。很多遺傳題會讓同學們根據實驗現象判斷相對性狀的顯隐性,判斷方法就在這張圖中,具體有兩種情況:
1.相對性狀親本雜交,子代隻有一種性狀,該性狀為顯性,親本為純合子(對應圖中親本到子一代這個過程)
2.出現性狀分離現象,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無中生有”,出現的“有”為隐性性狀,該性狀在親本中隐而未現。(對應圖中子一代至子二代的過程)
二、做出假設
課本圖1-5
三、演繹推理
圖1-6
以上兩個遺傳題解可以解決遺傳題的第二個問題,就是判斷純雜,其實就是判斷個體基因型,因為判斷完顯隐之後,隐性個體基因型就可以确定,而顯性個體可能是純合子,也可能是雜合子。常見的兩種情況是:
1.顯性個體與隐性個體雜交。若子代隻有一種基因型,親代顯性為純合子(圖1-5親代至子一代);若子代有兩種基因型,比例為1:1,親代顯性為雜合子(圖1-6)。
2.顯性個體自交,子代全是顯性個體,親本為純合子;子代有顯性個體,也有隐性個體,比例為3:1,親本為雜合子。
四、得出結論。基因的分離定律:在生物的體細胞中,控制同一性狀的遺傳因子成對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時,成對的遺傳因子發生分離,分離後的遺傳因子分别進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遺傳給後代。
注意:分離定律發生在個體形成配子的時候,最體現分離定律的過程如圖
但是雜種子代是不是産生了兩種數量相等的配子,直接觀察很難做到,但是配子的作用是攜帶基因形成子代,因此通過觀察子代的比例,我們就能知道配子的種類及數量,所以雜合子自交子代會出現1:1的比例;測交子代會出現1:1的比例。
高考中少有單獨考查分離定律的題目,大多是與自由組合定律,或者是伴性遺傳結合考查。
(2019年)5.某種植物的羽裂葉和全緣葉是一對相對性狀。某同學用全緣葉植株(植株甲)進行了下列四個實驗。
①植株甲進行自花傳粉,子代出現性狀分離
②用植株甲給另一全緣葉植株授粉,子代均為全緣葉
③用植株甲給羽裂葉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緣葉與羽裂葉的比例為1∶1
④用植株甲給另一全緣葉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緣葉與羽裂葉的比例為3∶1
其中能夠判定植株甲為雜合子的實驗是 B
A.①或②
B.①或④
C.②或③
D.③或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