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來到黑馬公社。
不知道大家是否喜歡聽歌呢?
在上班之後,黑馬每天去到辦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戴上耳機。打開自己喜歡的歌單,感覺自己一整天都充滿了幹勁。
不過,雖然黑馬很喜歡聽歌,但是因為黑馬平時聽的歌英文歌曲居多,所以黑馬很少使用國内的音樂平台。雖然對它們略有關注,但是對于平台的一些規則,不算太懂。
不過,最近,國内的音樂廠商就因為一件事上了熱搜。
事情是這個樣子的,根據新華社報道:
數字時代,人們逐漸習慣了花錢購買藝術作品版權。但在數字音樂領域出現一個奇特現象:同一個用戶重複花錢購買同一個作品,重複頻率從數十次到數十萬次不等。
也就是說,如果花2塊錢可以購買并聽一首歌的話,有的消費者在一首歌上花了幾十萬元。
看到這裡,黑馬瞬間哭泣:好家夥,一首歌花了幾十萬元!我要有這錢,我非得把獨家版權買下來。
不過黑馬也很好奇,為什麼會有人花幾十萬元去買一首歌呢?而為什麼這種“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的事情會被新華社點名批評呢?
先來說說為什麼會有人花幾十萬元去買一首歌。打開國内的某音樂APP可以看見,音樂平台為該歌手做出了巨幅廣告位,點擊進去之後就是該歌手正在發行的數字專輯。
這,好像也沒病啊!版權時代,尊重版權很正常嘛!
可是當黑馬點擊進去之後,黑馬瞬間嗅到了一絲陰謀的味道。
這個張數,你不對勁!
再回過頭看看之前新華社的配圖,什麼520、1314張都來了。咋滴,同一專輯多次購買是能疊加啥Buff嗎?
到了這裡,黑馬還是沒太懂為什麼會有人花幾十萬去重複購買數字專輯,這玩意也不能像黑膠唱片那樣送人收藏啊!
直到黑馬看到了相關粉絲對這種形式的介紹。
首先,圈子(不知道該怎麼稱呼就用圈子代替吧)中存在着一個非常神奇的玩法:打榜!
這個打榜,就像是的你七大姑八大姨找你給她家小孩投票那種。不同之處在于,打榜支持愛豆需要錢,同時打榜次數不限。
于是,這才有了上面平台顯示的什麼520、1314張之類的。粉絲買的專輯越多,自家愛豆就可能登上榜首,愛豆登上榜首,就有更多的資源和曝光,也就能賺到更多的錢。
所以,這才有了粉絲為同一專輯花費上幾十萬的操作。
那麼,為什麼會因為這種“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的事情喜提熱搜呢?
原因就在于平台的誘導消費。
我們都知道,數字專輯是以數字形式存在的,它在購買之後并不能像實體專輯那樣,可以進行二次轉賣或者贈送,所以,數字專輯的意義并沒有實體專輯大。
同時知識産權專家認為:
音樂App利用“粉絲”的“打榜”心态而重複購買專輯所獲得的利益屬于不正當收益,這與重複購買同一款實體CD不同,前者消費者沒有獲得兌價物,後者則兌價獲得了CD的物權。
懂了嗎,消費者沒有獲得兌價物,平台就構成了不正當得利(打官司就可以退錢)。
而為了粉絲多花錢多掏錢,平台不僅創造了“諧音梗的張數”,還整了一個非常騷的操作:粉絲榜和公會(粉絲集中起來就叫公會)。
隻要你購買的專輯夠多,你就能登榜,登榜也就能證明你對這個愛豆的付出。但是,在這裡,平台的騷操作就來了!
在每個登榜的名單旁邊,都會有一個【踢榜】的按鈕存在。
隻要我們點擊【踢榜】,平台就會幫你自動加購比榜首多一張數量的數字專輯,這時候,我們隻需要輕點支付即可踢榜。
下方還會貼心地顯示,購買這麼多張數字專輯即可成為第一名。
好家夥,這不就是赤裸裸地煽風點火誘導粉絲重複消費嗎?
那麼,在新華社指出平台的這些毛病之後,音樂平台有改善嗎?黑馬個人覺得,改善應該算“蠻大”的。
就比如你看,原本默認最高的1314張直接變成了100張,足足銳減了1214張啊!
不僅如此,在改善後的支付界面甚至還出現了一句溫馨提示,提醒大家理性消費。
總之,以上就是被新華社點名之後的改變。
四舍五入下來,音樂平台好像變了,但是又好像沒有做出任何改變。
其實音樂平台想要改變也很簡單,把榜單直接關閉,就不會讓人再産生重複購買和踢榜意願了,但是,可能嗎?對于平台來說,榜單的存在甚至比廣告更有意義。
最後在這裡,黑馬提醒大家一定要理性消費,同時呼籲相關部門,針對平台的這番行為作出相應的約束。
當然,黑馬也更希望有法學院的同學們拿它開刀,畢竟不是有知識産權專家說了嘛,消費者沒有獲得兌價物,平台就構成了不正當收益。
嗯,期待同學們的表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