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世界人文通史
參考資料:《晉書》、《資治通鑒》、《三國志》
此文較長,讀完約要花費2分鐘時間。
導語:三國歸于一統、司馬氏篡位奪權、晉朝士族政治、空談玄學、貴族鬥富、入塞民族、永嘉之亂、衣冠南渡。
曆史好似一面明亮的鏡子,能夠映照出古往今來的美醜善惡。從曆史中,我們能夠更好看清世界、參透生活、認識自己。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曆史對話,能讓我們更好地認識過去、把握當下、面向未來。
魏國權臣司馬懿戎馬倥偬、文武兼具,不失為一代枭雄。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鏟除了曹爽家族,進而大權獨攬,奠定了晉朝開國的根基。公元251年,風燭殘年的司馬懿在洛陽城度過了他生命中最後的時光,然後靜靜地閉上了眼睛,終年72歲。
司馬懿去世後,他的兒子司馬師、司馬昭先後接管魏國的朝政,達到了權傾天下的地步。司馬師廢魏少帝曹芳,司馬昭殺魏廢帝曹髦,兄弟二人比其父司馬懿更加專橫,更加野心勃勃,其家族玩弄魏國皇帝于鼓掌之間,輪流控制着魏國朝政。
到了司馬懿之孫司馬炎執政時,再也按耐不住對皇帝寶座的渴望。他托用一套虛假複古的禅讓說辭,廢除了曹魏的末代皇帝魏元帝曹奂,然後在一衆利欲熏心的士族文官的攙扶之下,踉踉跄跄地爬上了新皇帝的寶座,春風得意地建立了屬于司馬家的西晉王朝(265-317)。三國鼎立局面結束之後,西晉一度統一全國,成了繼秦朝、兩漢以後第四個統一中國的封建王朝。
可惜,晉武帝司馬炎的後人碌碌無為,使這個國家被颠覆,黎民百姓淪為敵國屠刀下的亡魂。對于西晉快速滅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條。
這個極度短命的西晉王朝(265年-316年)在政治、軍事、外交、經濟上的建樹均不大,但卻是古代中國在整個魏晉南北朝四百多年的時間裡僅有的昙花一現的統一時期,因為西晉真正統一全國的時間隻有不到25年(公元280年滅吳,公元304年爆發永嘉之亂),幾乎給華夏帶來了滅頂之災。第一條、主昏臣庸,揮霍無度,這是西晉從鼎盛走向衰亡的深刻原因
在西晉統一後,國家并沒有步入正軌。司馬炎年少時頗有作為,提倡全國節儉,但後來卻由儉入奢,揮霍無度。
由于長子早殁,他一直在繼承人問題上搖擺不定。按照嫡長子制,應該立次子司馬衷為嗣君。可是司馬衷品行低劣,智力有缺陷,隻知玩樂和女色。
晉武帝司馬炎最後下了他整個人生之中最大的一步昏棋,立次子司馬衷為太子。
晚年的司馬炎志得意滿,卻沉迷于女色,追求奢侈的生活。有資料顯示司馬炎後宮的女眷超過一萬人,還包括從吳國俘虜的後宮嬌娃。
皇帝都這麼貪圖享受,而貴族們就更加有恃無恐了,西晉上流社會充斥着歌舞升平、紙醉金迷的生活。
最有名的例子莫過于西晉時期的石崇、王恺“鬥富”事件,荊州刺史、西晉首富的生活比皇帝還要奢靡,家裡的牆壁用玉石做材料。至于當時的西晉貴族,用人乳喂豬,用蠟燭煮飯,用蜀錦鋪路的攀比事件屢見不鮮。
《世說新語》:石崇與王恺争豪,并窮绮麗以飾輿服。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嘗以一珊瑚樹高二尺許賜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視訖,以鐵如意擊之,應手而碎。恺既惋惜,又以為疾己之寶,聲色甚厲。崇曰:“不足恨,今還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樹,有三尺、四尺,條于絕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許比甚衆。恺惘然自失。
《世說新語》還載:晉武帝司馬炎的女婿王濟喜歡以人乳喂豬,所以他家的清蒸豬肉味道十分鮮美。司馬炎有一次到王濟的府中嘗過這道菜,對此驚訝不已,但卻不加制止。
第二條、門閥當道,士族專權,這是西晉王朝政治腐朽的最根本原因
司馬氏出身于士族,在政治上依賴士族,在政策上優待士族。西晉選官的九品中正制壟斷了官員選拔途徑,完全保證了士族的世襲特權,這就是魏晉的門閥制度。
由于這種門閥政治大行其道,士族壟斷官位,真正有能力的寒門士子難以出頭。
問題就在這裡,西晉時期,上層社會普遍流行于空談玄學,排斥務實的風氣,士族們執政反而導緻國家管理趨于混亂。
可以說,九品中正制讓士族當權,而當權的士族又不理政,這種惡心因果讓國家深受其害。
第三條、分封宗室,八王内亂,這是西晉王朝走向崩潰的内部原因
西晉快速衰落的内因是宗室内鬥,也就是八王之亂。晉武帝司馬炎活着的時候,在國内大封叔伯輩為諸侯王。
他的本意是想讓諸侯王掌握地方上的實權與軍隊來協助鎮守全國,也就是想通過血緣關系來加強皇室屏障,即複制周朝那套“血緣屏藩”。可是他忘了,周朝分封的結果是春秋、戰國五百多年的諸侯戰争,而分封果然沒給晉朝帶來好運。
司馬炎死後,所托非人,繼任者晉惠帝是一位昏庸好色,無心朝政的昏君,放任後宮和外戚的火拼。
外戚楊駿專權與後宮賈後亂政,點亮了諸侯王們蠢蠢欲動的野心。
在後宮勢力與外戚勢力兩敗俱傷後,手握實兵的諸侯王們公然起兵對抗朝廷,挾持天子,都想過一把皇帝瘾,由此爆發了西晉建國以來最大的内亂,波及全國的八王之亂。
所謂的西晉八王:即《晉書》卷五十九所載的汝南王司馬亮(司馬炎叔父)、楚王司馬玮(司馬炎第五子)、趙王司馬倫(司馬炎叔父)、齊王司馬冏(武帝的侄子)、長沙王司馬乂(司馬炎第六子)、成都王司馬炎穎(司馬炎十六子)、河間王司馬颙(司馬衷從叔)、東海王司馬越(司馬衷的從叔祖)。
他們在自己的領地中起兵作亂,先後攻入洛陽挾持天子、傻子皇帝晉惠帝司馬衷。對于八王之亂的慘烈,這本成書于唐代的《晉書》中有深切的記載!
《晉書》:自永熙以來,十有一載,人不見德,惟戮是聞。公族構篡奪之禍,骨肉遭枭夷之刑,群王被囚檻之困,妃主有離絕之哀。曆觀前代,國家之禍,至親之亂,未有今日之甚者也。
第四條、晉室衰微,五胡入侵,這是西晉快速滅亡的外部原因
如果說,一場内亂還不足以使西晉王朝完全倒塌,那麼強大外力介入頃刻間就足以使西晉王朝粉身碎骨了。
事件的開端:從東漢末年以來就形成的遊牧民族内遷現象,本就使得邊疆的胡漢數量對比發生巨大變化。在秦漢時期,邊境有大量的漢人駐守居住,在很大程度上抵禦了胡人的侵襲。
但在經曆過了東漢末年與三國的長期戰亂後,邊境漢人紛紛逃亡或者戰死,使得胡人趁虛而入,占據了邊境的大量城郭。
更緻命的是,由于三國時期的戰亂,晉代全國人口數量已經遠遠少于漢代(2世紀中葉,東漢的巅峰人口在6千萬左右;3世紀末,西晉的巅峰人口才隻有3千萬)。
而西晉建立後不久又爆發八王之亂,進一步削弱了國本,社會還沒有得到休養生息的機會,就再次面臨曠日持久的戰争。
在晉朝極端虛弱之下,各遊牧民族發動猛烈沖擊,飲馬長江,使得華夏民族瀕臨覆滅。
前面說一千,道一萬,其實導緻西晉王朝直接滅亡的原因就是遭到了北方民族屠各匈奴(代表人物:劉淵、劉聰、劉粲、劉曜)、羯族(代表人物:石勒)的打擊,此外如鮮卑族、西羌、氐族等民族也趁機作亂,這就是西晉末年的永嘉之亂(一場争奪土地人口的大混戰)。
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屠各匈奴才是滅亡西晉的主力,其他仆從民族屬于跟着渾水摸魚。
事件的開端:在八王之亂時期,被晉朝扣押在中原的匈奴貴族劉淵借口召集匈奴軍隊幫助成都王司馬穎奪取皇位,因此被司馬穎放回北方。
此舉無異于放虎歸山。回到北方後,洞悉西晉大緻虛實的劉淵很快在離石起兵反晉,并得到其他民族的擁護。
羯族的石勒和氐族的李雄都依附于劉淵的勢力,為劉淵牽制了河北和南方的晉軍。
匈奴人劉淵死後,他的侄子劉曜和部将石勒、王彌等人攻殺晉軍數十萬,吞并了整個中國北方。公元311年,匈奴人劉曜會同石勒、王彌的軍隊對包圍已久的洛陽城發起總攻,焚毀洛陽皇宮,挖掘西晉皇陵,殘殺王公及百官以下三萬多人,抛屍黃河,并霸占羊皇後。
公元317年,匈奴人劉聰攻破長安,最終滅西晉,殺害晉愍帝,殘餘的東晉勢力退到淮河以南生存,從而進入了東晉時代……此時,距離司馬炎篡奪魏國建立西晉僅僅過去了52年而已。真是應了那句“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資治通鑒》:劉聰使前軍大将軍呼延晏将兵二萬七千寇洛陽,比及河南,晉兵前後十二敗,死者三萬餘人。始安王曜、王彌、石勒皆引兵會之,未至,晏留辎重于張方故壘,癸未,先至洛陽,甲申,攻平昌門,丙戌,克之,遂焚東陽門及諸府寺。六月,丁亥朔,晏以外繼不至,俘掠而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