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時候看電視劇《三國演義》,諸葛亮和周瑜在商讨如何對付曹軍時,在手心不約而同地都寫了一個“火”字,然後兩人哈哈大笑,旁邊的魯肅說果然是英雄所見略同啊。這個情節讓我印象很深,并在很長一段時間一直以為高手之間會有相同的看法,形成共識與默契。所以勉勵自己要成為一名“高手”。
可是,随着年齡和閱曆的增長,我發現,現實工作和生活中,經常出現這種“英雄所見略同”,并非是自己成為了“英雄”,也并非是對方刻意恭維自己,從而産生困惑。
我們抛開知識儲備,能力,以及環境等等“英雄所見略同”的其他方面變量,單純從心理學上看,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第一種情況是,你對跟你走的近玩的好的人,會天然的覺得他們跟你是一類人,會和你有默契。這是心理學上的投射效應。投射效應指個體因具有某種特性,而推斷他人也具有與自己相同特性的社會心理現象。所以你覺得你是在某一方面有獨到見解時,你會推斷你周圍的人也會有,這樣在潛意識裡你自己内心已經形成了雙方的共識。
第二種情況是,在你跟對方描述一個事物或者說明一個情況時,對方心理上也會“對号入座”,從而表示對你的認同。這種現象被稱為皮格馬利翁效應,也稱為“羅森塔爾效應”。該效應指出,人們基于對某種情境的知覺而形成的期望或預言,會使該情境産生适應這一期望或預言的效應。這種效應也成為預期效應,簡單地說,就是當你産生了預期後,會按照預期的内容做出與之适應的行動。這點在人與人交流時,同樣會發生作用。對方對你描述的内容情境會形成一種預期,從而對應到自己在心理上産生與之相配套的内容,從而形成一種認同感。
關于這一點體現的比較明顯的是在各種星座解讀和命運推測中,當解讀者給你描述各種特點時,你往往會對号入座,覺得就是自己,因而會覺得對方解讀的很準确。
由以上兩種心理學效應可見,英雄所見略同是有着心理學基礎的,在生活中的很多時候,都會發生這種情況,如果在社交生活場景中,這種現象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增進友誼,加深感情等等。但是,如果把這種情況放到工作中就不一定會起到積極作用了。
首先,工作中讨論的目的,是希望集思廣益,把大家的智慧集中起來,從而能揚長避短,更好地做好工作。如果大家的觀點都趨于一緻,略同的話,這并不利于發現問題,找到最優答案。特别是涉及到風險控制的領域,如果大家都沒有意識到風險的時候往往是最可怕的時候。
其次,在科研方面,我們常常聽到“真理是掌握在少數人手裡的”。也就是說,對于常規的内容,大家是都會形成共識,而且會不斷固化形成定式。這樣,是會阻斷創新的,因為當有個别不同的聲音出現時,大家會形成反對合力,從而把很多創新的思路扼殺在了萌芽之中。
其實,在工作的很多方面都涉及到這種“英雄所見略同”的情況,當别人認同自己的觀點時不沾沾自喜;當别人提出不同意見時要耐心傾聽,仔細分析。才能有效地避免由于心理學效應而帶來的負面效果,才能在芸芸衆生之中,做出卓爾不凡的成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