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河湟三月(作者原創授權)
梁山衆好漢中每個人都有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除了像李逵這樣渾渾噩噩的人,大多數人其實在内心中,都對草莽生活有一種本能的排斥,因為在他們中真正來自底層,衣食無着的人所占比例很小,反而相當大一部分都是體制的出走者,他們之所以聚嘯山林,其根本目的不是推翻北宋朝廷,而是改變朝廷中的不公。
仔細分析一下,這些從體制中的出走者,絕大多數人都是武職,像林沖、魯智深、呼延灼、秦明、花榮等等,名單相當長。但不難發現,其中,幾乎沒有文職人員,如果勉強找一個,隻能是出身底層文墨小吏的宋江,其實嚴格意義上說,宋江根本算不上文職官員。
因為,按照宋朝官職制度,知縣是享受國家俸祿的最底層官員了,像宋江這種掌握邢獄的小吏,隻是知縣雇傭的編外人員,說白了,就是在體制上班的臨時工。
之所以在梁山上沒有出現大規模的從體制内出走文職官員,絕不是由于《水浒》講述的草莽世界,不需要文人,而是與當時的時代背景有很大關系。
宋朝與中國曆史上衆多王朝相比,有個鮮明的特色,那就是開國之時定下的重文抑武國策,所以士大夫階層生活的很滋潤,文職官員的薪水很高,讀書人很受尊敬,社會地位很高。
正因為如此,就算是吳用這樣在鄉間的白衣讀書人,也是很有民望,絕不像明清時期的窮酸儒。像吳用這樣手無縛雞之力的讀書人,也被阮氏兄弟這樣的糙漢子佩服,另外,作為保正的晁蓋為何知道吳用的名号,因為平常處理鄉鄰矛盾,少不了吳用的協助。
自古以來,在中國民間,老百姓對識文斷字的知識分子有一種出自本能的敬重,覺得讀書人明事理,知大義,無論是突發事件還是老大難問題,首先想到的是找讀書人來評判,因為讀書人主意多,眼界寬,關鍵時刻能幫忙拿個主意。吳用這樣一個鄉村教書先生,之所以被稱為智多星(小說中甚至對标智慧之神諸葛亮),是因為在鄉民們看來,他在碣石村一帶就是智慧的化身。
故而,當劉唐找到晁蓋,相約奪取生辰綱時,晁蓋首先想到的就是吳用,因為長期以來的依賴,已形成一種慣性思維。
但攔路打劫這種事,可不是鬧着玩的,最佳選擇應該是找幾個膀大腰圓身手了得漢子才對,為何要選擇吳用?
因為晁蓋知道,吳用一定會同意參與此事,他為何有如此大的把握?是吳用生活窘迫,急需缺錢麼?
答案是否定的。
若說阮氏三兄弟生活困頓,那是千真萬确,因為他們有家小,加上漁業生活沒保障(王倫等人占了水泊梁山,他們失去重要的漁業資源),還有不良嗜好(喜好賭博),因此,拉他們下水是很容易的。
但反觀吳用,他是靠知識生活,在當地像他這樣的讀書人是稀有資源,何況他又是單身漢,一人吃飽全家不餓,沒有家庭拖累,就算生活不太富裕,但過個平常日子應該不是問題,總之,從物質短缺這個角度來看,吳用是沒有铤而走險的動機,他犯不着這樣做。
那麼,吳用為何還要加入劫取生辰綱的團夥?是貪财麼?顯然不是,縱觀《水浒》,吳用對金錢表現的很淡然,根本不是貪婪之人。
剩下的原因,隻有一個,那就是吳用心中不滿,他要找個發洩心中不滿的突破口,宣洩胸中的憤懑!
從表面上看,像吳用這樣一個隐身鄉村的單身教書匠,沒有什麼煩惱才對,其實不然,像吳用這樣胸中有韬略的讀書人,其實都是懷有抱負之人,無不渴望能夠鯉魚躍龍門,在仕途有所作為,一展胸中所學,可惜有人堵死了他的出路,心灰意冷之下,隻好忍辱苟安,和一幫鄉村孩童一起打發時光。這種痛苦,是外人沒法體會的。
對此,晁蓋自然心知肚明,隻要他說出生辰綱三個字,吳用就會義無反顧的加入。因為,天下人都知道生辰綱是蔡京在借過生日之名,搜刮民脂民膏,而蔡京正是讓吳用希望破滅的那個罪魁禍首。
宋朝從神宗時期王安石變法起,新舊兩黨之争從來沒停止過,而且愈演愈烈,到宋徽宗時期達到了巅峰,元祐黨人事件導緻許多官員株連,而蔡京真是黨政的弄潮兒,天下無數讀書人遭到無辜之殃,像吳用、王倫這樣的讀書人沒了出路。
吳用是個不甘心平庸沉淪的人,或許他在阮氏兄弟的口中得知了王倫的名頭後,心頭一動,開始為自己尋找另外一條出路,所以聽到晁蓋的牽頭劫取生辰綱,自然是一拍即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