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三國時期,劉備死後,劉禅繼位,我們都知道劉禅昏庸無能,他隻知貪圖享樂,把國内的軍政大權都交給了諸葛亮。諸葛亮聯吳伐魏,南征孟獲,積極準備北伐,在最後一次北伐前夕寫下着名的《後出師表》,其中有"臣鞠躬盡力,死而後已"這句,這句話的意思大概是做一件事情竭盡全力去做去效勞,然後就一直到死為止。這句話的意思更多的是激勵我們,今天分享一下他的故事,共勉。
三國時期,夷陵之戰中,劉備敗走白帝城,托孤于諸葛亮。劉備死後,建興元年四月,後主劉禅即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正是從這時起,諸葛亮的政治才能才真正地發揮出來。諸葛亮牢記先帝的臨終囑托,忠心輔佐劉禅,治理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勵精圖治,賞罰嚴明,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蜀漢發展的政治、經濟、文化措施,并積極改善與西南各少數民族的關系。他曾多次北伐中原,終因積勞成疾,病逝于五丈原。
劉備的興兵伐吳,破壞了業已形成的孫劉聯盟,對蜀漢的發展極為不利。劉禅即位後,蜀國國力薄弱,當務之急就是恢複并鞏固孫劉聯盟,以抵抗曹魏。諸葛亮派鄧芝出使東吳,說服孫權斷絕與曹魏的關系,重新建立了與蜀漢的盟友關系。諸葛亮治蜀期間,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經濟、文化措施。
在政治方面,他強調依法治國,制定頒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如《法檢》、《科令》、《軍令》、《蜀科》等就是諸葛亮同其他人共同制定的法律文本。諸葛亮賞罰分明,不徇私情,同時,還重視人才,任人唯賢。諸葛亮還對蜀漢的行政機構進行了改革整頓,精簡了吏員,節省了國家開支。
在農業方面,諸葛亮重視農業生産,要求各級官員不要耽誤農時,妨礙農民作業,同時還要減輕賦稅。他鼓勵農民種植,還在漢中一帶推廣屯田,以解決北伐所需的軍糧供應。在水利事業方面,派專人對蜀國規模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都江堰進行維護和管理,以保證農業灌溉的順利進行。
在諸葛亮手工業政策的引導下,蜀國的鹽鐵業和織錦業都非常發達。當時蜀國一些地方已經可以用火井煮鹽,鋼鐵冶煉也非常先進。在織錦業中,錦江、錦裡都因織錦而得名。諸葛亮鼓勵桑蠶事業,蜀錦成為當時蜀國财政收入的重要來源。在諸葛亮的精心治理下,蜀國得以在相對穩定的環境下,與魏、吳對峙,繼續延續了40年時間。
諸葛亮在治蜀的同時,還南征北戰,一方面平定南中,改善與當地少數民族的關系;另一方面,多次北伐中原,企圖恢複漢室基業。諸葛亮平定南中後,對當地采取了一系列安撫政策。如增加郡的數量,任用當地官吏管理當地事務,還讓一些有威望的少數民族豪酋到蜀漢中央任職,對改善蜀漢與少數族的關系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促進了南中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在平定南中叛亂後,諸葛亮又開始了對曹魏的北伐戰争。黃初七年(226),魏文帝曹丕死,其子曹睿即位。諸葛亮認為這是北伐的好機會,第二年春天,他親率大軍開始了第一次伐魏戰争。著名的《出師表》就是諸葛亮在這次北伐前,向後主劉禅上的。
為了解決軍糧辎重的運輸問題,諸葛亮于是發明了"木牛"、"流馬",為戰争提供了高效快捷的後援補給。經過了三年的修養生息,魏、蜀雙方的實力都有所增長,建興十二年(234),諸葛亮率十萬大軍第五次伐魏。此次北伐,蜀軍兵出斜谷口,駐紮在五丈原(今陝西眉縣西南)。諸葛亮與司馬懿在渭水南岸繼續對峙。但諸葛亮由于過度勞累,身體每況愈下,終于病倒在前線,逝于五丈原。諸葛亮死後,蜀漢政權開始日漸不如,後期最終被曹魏所滅。
後來,劉禅為了紀念諸葛亮對于蜀漢的政權做出的豐功偉績,将諸葛亮下葬在漢中的定軍山,并追谥為"忠武侯",所以後來,把諸葛亮的寺廟也稱作"武侯祠"。所以,我們今天又長知識了,知道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