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界,動物們為了生存,進化出了各種各樣的能力,例如燈塔水母能夠返老還童,蜣螂(又叫屎殼郎)能用夜空的星星導航自己以找到埋藏的食物,以及由雄性懷孕的海馬,等等。下面,我們将會見識到另外一些較為陌生的,同時又具有科幻般能力的動物。
抗凍的沙螽
有這樣一種昆蟲,它的名字叫做高山石沙螽,即使它80%(最高可達85%)的身體被冷凍住了,它也不會死亡,在解凍之後,它依然能很好地活着。它是新西蘭特有的物種,生活在1500米高的高山上。高山石沙螽是一種不會飛且大型的昆蟲,體長約為6厘米,顔色主要為黑色,不過身軀上帶有淺色條紋。盡管這種沙螽的長相看起來有些兇猛,但它是雜食性的,并主要以植物為食。另外,在它的一生當中,基本上都不怎麼活動,而這可能跟它的抗凍能力有關。
高山石沙螽之所以具有如此抗凍能力,跟它體内的兩種物質有關。一種物質叫做冰核劑,這種物質在大多數抗凍昆蟲的體内都能找到。這種物質能确保昆蟲細胞外的液體即使在環境溫度相當高的情況下,也能形成冰,從而抑制過冷。換句話說,即使到了春天的化雪時期,高山石沙螽依然是冰凍狀态,哪都不走。冰核劑同時還能最大限度地減少細胞内的冰的形成,而這種功能的實現,很可能跟另外一種叫做冷凍保護劑的物質有關。
冷凍保護劑包含脯氨酸和二糖海藻糖等物質,這些物質不僅能減少細胞外冰的含量,它們還能直接作用于細胞膜最接近的水層,從而達到保護細胞的目的。所以,即使高山石沙螽會主動冰凍自己,但由于冷凍保護劑的存在,高山石沙螽的細胞并不會一起被冷凍。
生而“寄生”的雄燈籠魚
雄燈籠魚和雌燈籠魚的愛情故事堪比科幻恐怖電影。我們常見的燈籠魚圖片所展示的往往是雌性燈籠魚。雌燈籠魚的體長一般在2~18厘米之間,這個尺寸的體長是雄性燈籠魚的60倍。雄燈籠魚和雌燈籠魚體型上的龐大差距,加上雄燈籠魚被發現時就跟寄生蟲一樣寄生在雌燈籠魚身上,這使得發現它們的科學家一度以為它們是兩種不相同的物種。
雄燈籠魚出生之後就必須馬上尋找雌燈籠魚并進行寄生,不然就會死亡。而且,它在剛出生時,就已經獲得了用以尋找另一半的非常發達的嗅覺器官和視覺器官。在找到雌燈籠魚之後,雄燈籠魚就會咬破雌燈籠魚的皮膚,然後釋放出一種酶,這種酶不僅能融化自己的嘴和雌燈籠魚的皮膚,還能将自己融化後的嘴與雌燈籠魚的循環系統在血管水平上進行融合,此時,寄生的過程也就完成了。
成功寄生雌燈籠魚之後,雄燈籠魚的所有營養将取自雌燈籠魚的血液以及其他體液,而雄燈籠魚的報答隻有它自己的精子。然而這種“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并非沒有任何代價,從與雌燈籠魚成功“綁定”的那一刻起,雄燈籠魚将與它的另一半共存亡,如果雌燈籠魚死去了,雄燈籠魚也将一起死去。
鱗腳蝸牛的絕對防禦
我們日常所熟悉的蝸牛的優勢非常明顯,那就是它們有着堅硬的外殼,但它們的弱點也同樣非常明顯,那就是蝸牛用于爬行的底部非常柔軟。然而,于2001年被發現的鱗腳蝸牛不僅有着能抵禦螃蟹強大螯肢的外殼,還有着堅硬的爬行底部。
鱗腳蝸牛隻生活在印度洋2700米深的熱液噴口附近,它之所以能在這種環境中生存,也得益于它那不同尋常的外殼。鱗腳蝸牛的外殼一共有三層結構,最外層的殼由硫化鐵制成,呈黑色,不僅能抵禦巨大的深海海壓,還能抵禦螃蟹大鉗子的夾壓和擊打;中間層是有機外殼膜,其作用跟普通蝸牛的外殼一樣;最裡層則由文石制成,而文石是一種由碳酸鈣形成的物質。最内層将和中間層一起吸收來自任何攻擊的沖擊。而鱗腳蝸牛的底部長着一片片堅硬的狹長小鱗片,這些小鱗片由硫化鐵和二硫化鐵等化學物質組成,底部保護和爬行就靠這些堅硬的小鱗片。
不過,由于生存的地方有着高質量的礦石,所以即使鱗腳蝸牛有着絕對防禦,如今它們也在人類對資源不斷開采的情況下瀕臨滅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