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時期,佛教傳入中國,觀音菩薩的信仰漸漸地紮根中華大地,繁茂生長。
大慈大悲大關懷的觀音菩薩,在時局飄搖動蕩不安哀鴻遍野的年代,給予大衆心靈上的撫慰。
在繁榮盛世的朝代,約束人們的道德規範行為。
大慈大悲觀音菩薩,在演變中升華
觀音作為“舶來品”,帶有原生地域的特點。
古時的印度等級制度森嚴,女性被視為男性的附庸。
因此,起源于古時印度的觀音菩薩便被定義為“高等級”的男性的形象。
大約在唐朝中期盛世之前,我國的觀音像也多呈嘴唇上留有兩撇小胡子的男性形象。
敦煌絹畫:法國吉美博物館收藏印度國家博物館收藏(圖片來自網絡)
觀音入主中國初期,還是以“偉丈夫”男菩薩的形象高坐佛殿神堂
在鬥轉星移風雲巨變的時代變遷中,我國觀音像的形象幾經演變。
略顯女相的男觀音:敦煌莫高窟 唐代彩塑
唐朝初期,深受中國人 “陰陽平衡”“慈母嚴父”傳統理念的影響,母親的角色更能撫慰人的心靈。
故而“男觀音”慢慢地被賦予女性化的特征,呈現男身女像的特點。
安嶽石窟水月觀音(北宋)
唐朝中期盛世,女性以雍容富态為美且地位有所提升,加深了觀音的“女化”形象。
加之一代女皇武則天廢唐立周,自稱彌勒菩薩降世,定義彌勒菩薩為女性的影響,觀音菩薩便質變為飽滿妩媚世俗化的“女觀音”。
河北正定隆興寺倒坐觀音(宋)
被魯迅先生稱之為“東方美神”,人格化的神,更親切更世俗化的觀音,具有宋代觀音像的典型特點。
天津薊州獨樂寺觀音閣十一面觀音像(遼)
遼代觀音像延續了唐代的特點,形态更豐滿潇灑,并添加了服飾的力量感。
到明清時,佛教在我國已發展了數十個朝代之久。
在歲月的融合與改造中,中國的觀音早已成為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觀音”了,形象更自然更親民。
木雕水月觀音 (明代)荷蘭阿姆斯特丹博物館藏品(來源:佛教建築公衆号)
明代觀音愈加趨向民間世俗化,形态更為淑女。
德化窯白瓷觀音坐像(清康熙)
到了清代,觀音像造型在明代基礎之上,呈現輕柔自然流暢之态,真實感較強。
威猛丈夫觀自在前文已述,我國早期觀音像為"觀自在"(男觀音),後演變為"觀音菩薩"(女觀音)。
目前,在各地區還能看到一些男觀音石像。
傳說石像男觀音之一,
位于福州市永泰鎮的名山室。
該石像的材料極其特殊,外觀跟普通石頭沒什麼兩樣,但是卻比普通石頭都重幾十倍,石像1米多高,但是10個普通人來搬動它,卻相當的吃力。
福州永泰名山室男觀音像(來源網絡)
傳說石像男觀音之二,
位于四川宣漢馬渡關鎮荔枝古道石林風景區(浪洋寺摩崖石刻造像群)。
四川宣漢浪洋寺男觀音像1
四川宣漢浪洋寺男觀音像2
我國其他的男觀音像在廣東省的小城,江門市有一個石美村内現存一座石像男觀音。
重慶銅梁侶俸鎮男觀音像
這座觀音亭與衆不同的地方有三點:
一是觀音像雕刻在被古榕包裏的大石頭上,且石頭位于小廟裡的地窟;
二是觀音像是觀音衆相中最自在最輕松的一種——“水月觀音像”;
三是觀音像的形象衣飾極似古印度人,且看不出女性特征。(摘自網易新聞)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有“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的經義。
觀音菩薩有三十二種法相,因衆生的呼喚而變幻法相,尋聲救苦。
故而,在研究和讨論我國觀音像演變的過程時,首先應了解佛教裡觀音的教義和曆史環境的更替。
在我國的佛教曆史中,觀音像在曆朝曆代的變遷中被人格化、自然化,愈來愈栩栩如生,體現了中華祖先高超的雕刻繪畫技術、卓越高深的美學藝術造詣。
觀音菩薩傳入中華大地後,循序漸進地在時代變遷中演變了形象,成為華夏民族心目中根深蒂固的大慈大悲觀音菩薩,庇佑衆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