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語言發育是很多新手父母非常關注的地方。
最近我家的雙胞胎弟弟也開始會說話了。一旦會說話就開始展現出完全不同的性格。
比如:大雙活潑暖男愛操心,每次坐車的時候都要說:“爸爸小心”,“哥哥加油”,“弟弟,安全帶”;而小雙機靈可愛,最喜歡重複兒歌拔蘿蔔和小星星亮晶晶。
孩子從被動接受,到可以交流,最後能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是一個神奇的過程。
孩子第一次說話,第一次叫爸爸媽媽,常常讓人父母熱淚盈眶。
當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已經開始流利地說話的時候,你也開始焦慮:
“為啥我家孩子一直不張口呢?”
孩子語言發育遲緩了麼?
其實每個孩子開口說話的時間都不一樣,不必過于焦慮。但是,一般認為,如果孩子18個月還不會講單詞(如爸爸、媽媽),30個月還不會講短句就屬于語言發育障礙。
這時候就要排查孩子是不是有其他神經系統的疾病。
比如:
心理因素:如自閉症等。
智力障礙:由于孩子智力發展緩慢,比如腦癱、唐氏綜合征等,導緻無法理解語言,自然不會說話。
聽覺障礙:孩子的聽力不好,聽不清,難以模仿發音。
發音障礙:孩子的發音器官問題,比如聲帶異常,舌系帶過短等。
如果有問題,需要給與相應的治療,早期發現和治療對于改善孩子的語言功能是有極大幫助的。
為什麼有的孩子說話早,有的孩子說話遲?
不可否認,語言發育具有一定的遺傳因素。很多孩子說話晚,父母小時候也是說話晚。但是,語言環境的塑造對于孩子說話的影響更加至關重要。
比如兄弟姐妹之間的說話程度也存在很大差異。
我家的老大2歲的時候幾乎可以流利地和大人對話了,而雙胞胎弟弟2歲的時候卻剛會說一些短句。
回溯這個過程,孩子們的語言環境也不同。
1、語言刺激不同:
當時家裡隻有哥哥一個孩子,所有的人都和哥哥說話,語言刺激更多。學習語言就更快。
2、語言期待不同:
當時的新手父母來說,孩子的一切都很新奇。而有了哥哥的鋪墊,大家心裡有數。孩子餓了、困了、拉了,一看便知,在小朋友用語言發出需求之前就得到滿足了,讓雙胞胎弟弟失去了使用一些語言的動力。
3、語言環境不同:
哥哥語言發育期基本上每時每刻都在和成人交流,提出的問題都能得到準确的回饋,而雙胞胎弟弟每天在一起玩耍,兩個人雖然每天都很開心,但是也缺少了語言環境的刺激。
與此同時,想要訓練孩子的說話能力,還需要:
1. 大人降低語速,盡量讓孩子從大人的語言中獲取能聽得懂的信息。
2. 創造一個說話的環境,讓孩子盡可能多說,比如讓孩子說出想要東西的名字,再拿給他。
比如孩子說“果果”
父母回答:這是什麼?
“蘋果!”
父母回答:“你想要這個紅蘋果麼?”
“是的”
這不僅讓孩子學會了蘋果的發音,還刺激了孩子用語言交流的欲望。
再大一點之後,可以鼓勵孩子說完整的句子,
比如:“媽媽,請你把我把酸奶打開,謝謝。”
孩子會說話之後,好像打開了未知世界的門。
孩子可以通過語言來了解世界了,這是什麼?有什麼用?為什麼是這樣?
父母也可以真正的進入孩子的内心世界,開始讀懂他的性格、脾氣、想法。讓孩子真正的成為家庭的一份子。
這也許就是養育孩子最大樂趣吧~
,